第619章 無論如何,我們都是大明的官(2 / 2)

解縉的目光若有若無地停在夏元吉身上:“你是不是也有所畏懼?”

解縉的聲音雖小,但夏元吉每個字都聽得清清楚楚。

他一臉迷茫,擺了擺手。

“曲阜那家如果有錯,自然按律懲處。但若因此波及全天下的文化命脈……這可是關乎我中原千年根基。”

解縉嗤笑一聲:“你認為,馮永逸為何帶兵直指曲阜?”

“聽說他在燕王帳下屢立戰功,深受燕王器重,如果不是今年這場叛亂,他或許已經作為先鋒,遠征邊疆了。”

解縉點頷首:“正是此理。如此說來,馮永逸必定知曉怎麼徹底解決山東的問題。那麼,孔家究竟做了什麼?”

夏元吉掠過解縉,看著高高在上的朱元璋。

“無論如何,我們都是大明的官。”

這算是回應了解縉最初的提問。

解縉頷首,麵上顯露出放鬆的神色。

此刻,被群臣推到風尖浪口的朱元璋,總算有所行動。

朱元璋手肘微曲,袖子被他輕輕捏住,隨性地往外一揮。

他眼神淡淡掃過四周。

“吏部對這事有何看法?”

現任吏部尚書翟善,立刻一個激靈,躬身捧著朝笏出列。

“微臣在。”

翟善垂首,眼珠子悄悄轉著。

皇上點名要他答話,無非是想讓他講些皇上不便明說的心裡話。

翟善斟酌字句,心裡掂量著山東形勢,緩緩道。

“皇上,依微臣之見,此事不妨再觀察一二。”

此言一出,朝堂上立刻響起一片窸窣議論。

朱元璋卻如老僧入定,靜靜盯著下方翟善。

翟善心頭大石落地,隨即接著道:“

微臣雖不通軍事,卻也知道戰場上局勢千變萬化。也許馮永逸正是捕捉到某個良機,才有了如今的局麵。”

“若朝中有人存疑,不妨修書一封至山東,問個明白,馮永逸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再者,今日所聞皆為傳言,既無孔府家書為證,更未見衍聖公的正式奏折。”

“怎能斷言馮永逸所為即是叛逆之舉?最後,山東靠近河南道,遠離應天府。而今太孫正駐紮河南道,代行皇上職權。料想馮永逸如有緊急軍情,必會先上報給太孫。”

“故而,微臣以為,還是再觀察觀察吧?”

朱元璋本就是要個緩衝時機,對翟善當庭給出的理由並不深究。

身為六部尚書,其言自有一番道理。

朱元璋直接拍了拍扶手:“翟愛卿言之有理,那就按卿之意,繼續觀察。”

今日,應天府中的大半文臣都跪伏在他麵前。

這不再是往日的進言勸諫,更像是當年廢除千年丞相製度時的情景重演。

武力鎮壓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那不過是最後的手段。

先前,他們反對廢除丞相,害怕君權過盛導致長期內鬥與血腥。

而這一次,他們所反對的,並非是對囂張軍隊或地方叛亂,

他們真正在意的是,千年傳承的聖人世家是否會在戰馬嘶鳴中轟然倒下。

那意味著,千年儒家文化也可能麵臨如同丞相製度被廢除時的危機。

更讓他們擔憂的是,失去了聖人教誨這個萬能法寶,他們這些聖人家族的子弟,以及後代子孫,又將何去何從呢?

打從漢武帝確立儒學獨尊,經過隋唐科舉製度的確立,直至兩宋時期帝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麵。

整個社會的框架和運作機製都深深烙印上了儒家思想的痕跡。

大明會不會也走上那條獨尊一家的老路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