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徐輝祖並肩的還有常森、湯醴等人。
再往後的,像朱壽,桑敬這些開國功臣武將,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單人數上就把文官們比了下去。
皇上未至,太子與皇太孫也未露麵。
大殿中,隻有幾個內侍悄悄立在角落,維持皇室威儀。
今日無禦史糾察,官員們自行找好位置站立,所有人都靜靜地等待著朱元璋的到來。
因幾百名京官告老還鄉的請求獲準,如今朝上文官行列顯得緊密了許多。
通政使司的知事官張苑博,穿著綠袍,手裡拿著笏板,低著頭正想著今天下了班回家要不要擦擦靴子。
這時,一隻包子出現在他視線中。
他抬頭一看,是小許學長那掛著笑容的臉。
“今天早朝怕是要拖很久,先吃點墊墊肚子,下朝先不回衙門,跟我去南城喝一杯。”
張苑博微微抬眼,左右顧盼,生怕周遭有人注意到他倆的小動作。
許星闌倒是顯得習以為常,嘴角掛著淺笑,將肉包子輕輕塞入張苑博掌心,隨即轉身。
張苑博趕忙將包子藏進袖筒裡,正欲言語。
這時,內宮二十四衙門總管劉建安,出現在陛階之上。
“皇上口諭。”
官員們一聽,即刻跪倒一片。
劉建安接著道:“聖躬違和,今日早朝由太子朱標代為主持,賜座禦案之前,朝
中諸事,太子可裁決。”
劉建安傳旨完畢,內侍搬來一把椅子置於禦桌前。
不僅如此,椅子左側,又添置了一隻軟墊圓凳。
待群臣起立之際,朱標與朱允熥父子二人,在眾人矚目下,緩步登台。
“臣等參見太子。”
“參見太孫。”
剛直起腰的文武官員,再次手持笏板跪地行禮。
朱標穩步向前,坐定交椅,淡然掃視著大殿:“諸位請起吧。”
朱標的聲音,空靈而有力,在殿內回蕩。
百官衣袍窸窣,依次起身。
此刻,朱允熥走向前,坐到了圓凳上。
朱標環視群臣,沉默片晌後,忽而輕笑。
“實不相瞞,聖上今天並無不適,隻因覺得朝中事務並不繁重,特令本宮與眾卿商討國事,也讓太孫借此機會多觀察學習,為將來做準備。”
武將行列中,幾聲壓抑不住的竊笑聲悄然響起。
文官們麵色則是一片凝重。
朝堂上,十官九空,昨天皇上連頒五道聖旨,怎可謂無大事?
宮廷這般態度,使得尚能在華蓋殿站立的文官內心更添幾分忐忑。
如今能留下的,誰都不願重蹈那些失足者的覆轍。
朱標見四下靜默,朗聲道:“還有一樁事兒,得趁著大家都在,講給大家聽聽。”
這話一出,文臣武將皆恭敬垂首。
“從今天起,所有國家大事的奏折,先送往文淵閣擬定處理意見,再呈進宮中。關乎國家根本的大事,就交給任亨泰、解縉、石偉毅三位來擬定方案。”
“軍事方麵的事宜,則由徐輝祖、藍玉、沐英三位負責擬定。他們三人將晉升為武英殿大學士,參與文淵閣事務。同時,湯和與常升也將加封為武英殿大學士。”
“從今往後,皇上的旨意將直接傳達至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