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轉回頭,挺直腰板。
“我反複思量,眼下終於明白了。”
“錯,就在大殿,錯在你我。”
“皇上昨天連頒5道聖旨,目的就是為大明除弊扶正,讓咱們能夠無愧於天下百姓。”
朱允熥的目光掠過近年來陸續步入朝廷的那些心學官員,以及那些遠離文臣奪權紛爭的同僚。
有人是因為鄙夷而不參與,有人是恐懼而避之不及。
更有一些如同繆良哲、馮宏朗這樣的人物,他們專注於自身職責,不願涉足朝堂的爾虞我詐。
今日華蓋殿朝會,旨在闡釋並執行皇上旨意,增設大都督府,調整官員布局。
更重要的,是讓還能站在殿堂之上的官員清晰地認識到,什麼當為,什麼不當為。
同時,這也是對眾人的一次警示,收斂那顆追逐名利的心。
“孔府千載傳承,後輩之過,卻累及萬民。”
朱允熥重提孔氏家族,麵上哀傷難以遮掩,聲音哽咽:“一家之失,使兗州勞苦。在這應天城中,皇城深宮,大殿上,若有偏差,將令天下一同受苦。”
“本宮曾親巡河南,目睹黃河泛濫之災,民眾之困苦,至今回想,仍曆曆在目,不敢輕易忘懷。各地官紳強取豪奪,濫用職權剝奪百姓生計,貧者屋破難遮雨。”
“而官紳巨宅,依舊雕梁畫棟,奢侈無度。本宮心如刀割,夜不能寐,反複思量,錯在何處?錯在何人?”
“本宮現在悟了,明了。”
“錯就錯在這殿堂之中。官員不曉民間疾苦,不懂稼穡艱難,隻知道誦讀聖賢書,空談治國之道。科舉高中,步入仕途,心中想的是晉升之階,手中行的是發財之策。”
“如此,怎可?大明不能就此沉淪。因此,朝廷新政勢在必行,那些不利民生的陳規陋習,必須革除。治國理政,重在人才選拔,憑的是真才實學。”
“才,是何物?能,又體眼下哪裡?能讓鄉親們免去沉重勞役,讓國庫年年盈餘增長,此為才能。能確保法度公正,不讓冤屈假案橫行世間,也是才能。”
“能發明創造,比如那蒸汽機械,能改良農具,像紅薯那樣提升產量,皆是才能所在。”
“大明朝疆域遼闊,廣袤無垠,可對朝堂來說,不過一紙文書,就足以令千裡之外的百姓遷徙流離。要國家昌盛不衰
,大明永固基業,朝堂決策不容有失。”
“一旦失誤,需百倍努力來彌補;個人之誤,可能導致萬民遭殃。本宮不忍見蒼生長久受苦,新政策當以移山倒海的決心,不改初衷,不達目的不罷休。”
宮殿內,聲音激蕩,久久回響。
朱標已不自覺地挺直了腰板,他內心為朱允熥的話鼓掌叫好。
但皇家的尊嚴讓他隻能保持莊重。
朱標的眼神忽明忽暗,往事和故人一一浮眼下腦海。
眼前,殿階上的少年,已悄然間變得能夠擔當起大明江山的重量。
滿朝文武,無一言語。
在座許多人,正如皇太孫所言,手中握有能影響百姓生活的權柄。
朱允熥接著說:“百姓對苛政恐懼,遠超山中猛獸。大明推行仁政,寬厚待民,此乃良政,卻總有蛀蟲,對上卑躬屈膝,對下則趾高氣昂,欺壓無辜。”
“我大明新政,絕非苛政,對百姓而言,全然是仁政。然而對天下眾多官員來說,這新政卻如虎。在新政之下,沒有人能逃避責任。有功必獎,有過必罰,其功過留待後人評判。”
“這是警示,也是善意。願諸君以此為鑒,勤勉行之。”
朱允熥話落,官員們卻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今天,皇太孫在大殿上,當著朱標跟整個朝廷的麵,發表了他的新政觀點。
皇上把朝議大事交給朱標處理,而朱標絲毫沒有表現出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