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水泥橋的構想,黃河不再是天塹(1 / 2)

朱元璋輕輕拍打船邊護欄,低聲說:“什麼時候,咱中原人能輕鬆地跨過這條天塹呢。”

“天塹總會有變成通途的一天。”

朱允熥臉上滿是堅定,笑著說:“潘開朗在黃河上用混凝土建了減水壩,能擋住上遊洪水,減少對下遊的衝擊。如果這個辦法真的行得通,那咱中原這兩條大河,還有其他數不清的河流,以後人們過河就不用非得坐船了。”

朱元璋心頭猛地一震。

他原本隻是隨口一說的幻想,沒想到從大孫子口中,聽到了實現的可能性。

朱元璋立刻轉過身,一把抓住朱允熥手腕:“允熥,你剛才說的話,再給爺爺說一遍。”

朱元璋聲音有些大,甚至帶上了些顫抖。

這一下,朱高熾跟馮宏朗都不由得投來了關注的目光。

朱允熥淡笑:“中原的橋,曆來都是石頭、木頭做的,因為材料限製,跨度頂多也就幾十上百米。可像長江、黃河這樣的大河,河水又深流速又快。”

“要想架橋,先不說建橋材料能不能扛得住,光是那水流力量,就能把橋衝垮。”

“這水泥如何能保證橋不被洪水衝垮呢?”

朱元璋迫切地問。

“我跟潘開朗研究過黃河上的減水壩修建。在上遊建壩分流水量,減水壩的位置要清理河底淤泥,深挖到實底,然後澆築水泥柱,一層層疊加起來。”

“等水泥柱結實了,再放開上遊的蓄水壩,這樣一來,減水壩就成了。”

朱允熥緩緩講述,麵容沉穩。

他和潘開朗,就像他與馮宏朗的合作模式,麵對問題總是能共同琢磨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但真要細化到實施層麵,還得依靠潘開朗、馮宏朗這些專業人員去深入探索。

他自己不過是個擁有超越這個時代知識的指導者,實際操作還得靠專業人士。

朱元璋眉頭緊鎖,細細思索,忽然憶起河道總督最近呈遞的奏折裡提到了減水壩的事。

朱元璋發出一聲感歎,語調也沉重起來。

“這減水壩與橫跨大江大河有何相乾?允熥,你知道如果能把這天塹變成通途,對我朝意味著什麼嗎?”

朱允熥輕輕頷首,腦海裡回響著天塹變通途的豪言。

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孫兒明白。一旦天塹變成通途,百姓南北往來就不必再依賴船隻,商人運輸成本降低,商品到達市場後,售價也會更加親民。”

他稍微停頓,望著朱元璋,加重語氣說道。

“最關鍵的是,若所有江河都能暢行無阻,我軍征戰四方將如虎添翼,兵馬無需停歇,快速推進,從應天出發,無需耗費時間在水路上,鐵騎直接跨越江河,直抵邊疆,軍隊行進速度將大大提高。”

一萬多大軍,從應天啟程,到宣府鎮得走多久?

先不提後麵的旅程怎樣曲折。

光是從應天城裡出發,跨過護城河那寬闊的長江,一腳踏上江北的土地,這就要耗掉一天的光景。

水軍的戰艦得在雲平碼頭靠岸,把這一萬多人的士兵,連同戰馬、武器、糧食這些行軍必需品,一一運過江北。

如果有一座大橋,穩穩當當地橫在江上,這一大幫人馬北上,一個多時辰估計就綽綽有餘了。

朱元璋眼裡閃爍起光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