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他竟然奮力在軟榻上坐起身來。
“披鎧甲。”
他低沉而堅決的命令響起,就像當年在戰場上指揮親兵為他裝備鎧甲那樣威嚴。
謝氏跟子女含淚攙扶起湯和,他展開雙臂,搭在孩子們肩頭。
在謝氏的引導下,一套明軍軍服、一塊戰甲被仔細穿戴,最後,那件鮮紅的披風覆蓋在他身上。
正廳之外,湯府上下已跪倒一片。
最終,謝氏攜子女為湯和披掛齊整戰甲,左右兩側的護甲嚴絲合縫。
正中的將軍椅,湯和端坐其上,手握長刀,背脊挺直,目光炯炯望向前方。
麵北背南。
彼南之處,
便是應天城。
“老朽尚健否?”
“公爺健壯如昔。”
“老朽尚勇否?”
“公爺英勇無匹。”
“老朽願為大明再赴沙場40春。”
“公爺英勇,激勵三軍……”
回溯40年前,至正12載,湯和領著數十壯士投奔郭子興麾下紅巾軍,立功封為千戶。
與朱元璋結緣,共舉義旗。
大明基業,就此拉開序幕。
歲月40載,而今繁華落儘,功績即將成為過往雲煙。
“老朽英勇無畏。”
“老朽壯誌猶存。”
“老朽英名傳三軍……”
豪情萬丈之語三連響,最後一字卻消散於嘴邊。
聲已止。
餘音嫋嫋。
將軍執刀穩坐,如山嶽般巋然不動,似中流之砥柱。
謝氏驚恐抬頭,淚眼婆娑,悲痛難掩,淚水漣漣。
“大明信國公,隕落。”
管家淚水奪眶,向天悲呼。
“大明信國公,隕落。”
仆人們隨之痛哭,哀嚎遍野。
堂內外,早已備好白綾,隨風搖曳,與悲聲交織纏綿。
噠噠噠。
馬蹄聲在鳳陽街巷中略顯匆忙而紛亂。
“趕緊。”
“趕快。”
朱允炆掀起簾幕,凝視前方,急切地對車夫喊道。
簾幕後,馬車輕晃,一名新婦靜坐其中。
馬車至信國公府門前。
未待車停穩,朱允炆已踉蹌下車。
“公爺。”
“老公爺。”
朱允炆闖入信國公府,立於堂前,見湯和端坐不倒,甲胄加身,手握長刀,雙目瞬間泛紅。
……
應天城中,秋雨綿綿。
這深秋時節,增添了幾分淒清。
霧氣自地起,促人早歸,圍爐取暖。
一場秋雨添一重涼。
似乎,洪武28年冬,比往年更早來臨。
一群素衣人,自雲平碼頭登岸,牽馬疾行,穿門直入外金川。
沒有人敢擋,就連守城兵士也不例外。
那些素衣上,插著大明信國公府的標識。
這是訃告。
大明首位榮歸故裡的建國元勳,駕鶴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