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開中法,那些山西商人太富有了(2 / 2)

後續的信件揭開了一股勢力,赫然呈現於他眼前。

鳳陽府尹顫抖著手,不敢直視這叛逆至極的文字。

朱允熥側首望向身邊的石偉毅,語氣玩味。

“你覺得,接下來的信會帶來什麼意外之喜?”

近兩年朝廷的舉措觸動多方利益。

白蓮教這樣的多會煽風點火。

利益受損者對未來更為戒備,他們善於前瞻布局,未雨綢繆。

哪怕結局可能是得不償失。

石偉毅雙眉緊蹙,心中默默梳理近年來朝廷的革新措施及其波及的廣泛領域。

他不禁暗自心驚。朝廷對手真是不少。

“北方。”

沉思良久,石偉毅給出了方向。

說完,他掃了一眼愣怔遊文瑞,見他欲言又止,明白自己猜對了。

朱允熥輕笑。

“與我所料不謀而合。”

“微臣……也有所察覺。”

許星闌忽然輕聲驚呼,隨即意識到太孫在側,連忙閉嘴,低聲自語,“洪武三年的開中法……”

朱允熥與石偉毅交換了一個默契的微笑。

25年前,即洪武3年。

大明帝國雖已立國三載,然四海未靖,南疆之地仍有不少前元殘部盤根錯節。

為穩固江山,確保邊疆軍力,特彆是新設的九邊防禦體係,朝廷與山西商界締結了一項深遠影響明朝未來、乃至整個帝國格局的盟約。

開中之策,旨在借助山西近九邊之商家,確保邊防軍需物資充足。

京師坐落於富饒江南,距九邊遙遠,物資輸送耗損巨大,千辛萬苦送達邊疆的糧草,往往隻剩半數。

為保障邊軍不空腹戍邊,同時緩解國庫壓力,朝廷賦予山西商人售賣官鹽的特許權。

山西商賈則憑借此特權,取得河東鹽池鹽引,代行官府之責,向大同、居庸關等要害邊關輸送物資。

洪武3年起,開中製的實行,每年令朝廷在邊防物資上節省至少500萬石的開支,並確保邊軍糧草即時供應。

這項朝廷與山西商賈的共贏協議,初衷良善。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漏洞百出,可供巧取豪奪之處頗多。

山西商幫,曆史悠久,根基深厚。

日中為市,晉南之地的商人便行走四方,聚散貨物,各得其所。

自秦漢以降,至隋唐盛世,澤州等區域商貿城鎮興盛。

李氏王朝起於太原,以太原為北都,商業更是一度鼎盛。

北宋時期,為加強軍事力量,朝廷大量購買戰馬。

山西商人在此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在邊境設立市場,與外族進行貿易。

儘管朝廷擔心過度依賴貿易可能威脅政權,多次禁止這種交易,但地方商人追求利潤的趨勢難以遏製。

開中製度至今已實行20多年。

山西道的商人們,起初在朝廷許可的河東鹽池起步,現已將其商業網絡拓展至江淮鹽場等地。

這些原本便富可敵國的巨賈,在經曆了元末動蕩之後,短短20年,再次積累了驚人的財富。

手握重金的山西商人,為了追求更大的財富,自然不遺餘力,運用各種策略以穩固手中現有財富,並尋求更多盈利。

特彆是那些掌控著邊境重鎮數十萬大軍糧秣的山西商人,更是將手中權力發揮到了極致。

“兵馬入關。”

遊文瑞猛然驚叫,雙手顫抖,手中信件散落一地,臉上寫滿了駭然。

這位帝國地方府尹終於支撐不住,頹然坐倒在地。

朱允熥等人投來平靜目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