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涵微微啟唇,內心的焦慮並未因此消散。
朱允炆持續安慰道。
“若有不測,我們現在便不可能站在這裡,根本出不了中都皇城。”
蕭涵側首,讓幾縷清風拂過發絲。
她眉頭輕蹙,“太孫今日怕是要離開了。”
朱允炆一直留意著馬車動向,等到所有車輛都出了城,他才準備接著前行。
他轉過頭,遠遠望著那些低矮民居後的中都皇城,高牆雄偉。
紅磚綠瓦在日光下閃耀著斑斕光澤,宮牆上,守衛的人數明顯增多。
這一切好像都在為防止皇城再次被人侵入。
朱允炆嘴角勾勒出一抹淡笑。
“眼下的他,身為監國皇太孫,未來的國儲。朝廷推行洪武新政,今年在應天府清理門戶,眼下該是將這新政推廣到各地的時候了。”
“朝廷內外需上下一氣,地方治理同樣需追本溯源,唯有如此,洪武新政才能深入人心。他肩上擔子重如山嶽。開國功臣、朝中官員、地方鄉紳、百萬大軍,所有責任都壓在他一人身上。”
“如果換作是我,恐怕不會有這樣的遠見。所以,這個位置本就屬於他。眼下想來,我應該欽佩他,也感激有他在。”
朱允炆滔滔不絕地說了一番話。
蕭涵對洪武新政毫無概念,更不明白那份重擔究竟有沉。
她僅知自太孫蒞臨中都,她丈夫便有了變化。
他更加鎮定自若。
不再像往日那般焦慮不安。
蕭涵依偎在朱允炆的肩頭。
“我覺得他是位良善之人,極其良善。”
朱允炆毫不猶豫地頷首。
“的確,他挺好的。”
言罷,朱允炆轉身,雙手緊握蕭涵的手。
蕭涵微怔,眼中閃爍著好奇。
“二郎有何心事?”
朱允炆輕輕頷首。
“我認為那30多萬兩財物用不著留下來,他已經關照過了,我們家中生活自會改善。”
蕭涵頷首道。
“可太孫曾說,那些東西非普通人可用。”
“無妨。”
朱允炆搖搖頭。
“雖平民不可用,鳳陽貴族卻能使用。我打算將這些分送給他們,換回散銀和寶鈔,再發給城外民眾。”
蕭涵眼中滿是溫柔。
“二郎仁心一片。”
朱允炆微微一笑,搖了搖頭。
“與他比起來,我的這點仁慈微不足道。這僅是為了讓咱在鳳陽不受百姓非議,讓他們稱我們為知恩圖報之人。百姓手頭寬裕,生活自然也會改善。但是……”
“二郎擔心朝廷或官府不同意?”
“他在朝中,沒有人敢多言。”
朱允炆目送著東城門外的車隊逐一離城,輕聲一歎。
“然而還需想個妥善方法,不能讓百姓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得設法把這筆財富真正交到他們手中。”
民眾的心地是純真的。
但世道錯綜複雜。
一點點恩惠可能被人銘記,而太多的給予反而會招致怨恨。
蕭涵臉上綻放著笑容。
“二郎總是有辦法的。”
朱允炆回以一個溫暖笑容,輕輕用手撫摸著蕭涵柔順的頭發。
“咱們去濠水邊看看吧,聽說那兒有個菊花園,屬於開國公府的一部分,不知道眼下是不是正好到了花開最盛時。”
蕭涵的笑容變得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