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試終於到了最後一場,也是最為重要的策論。策論的題目有近千字之多,光是讀完就要費一些時間。
閱讀完前麵的材料,祝瀾的目光落在題目最後一句話上——
“……士人當以何為先?才乎?德乎?試述德才之關係,並論士人修身之要。”
祝瀾薄唇微抿,這題目出得甚是有趣。
按照儒家的觀點,德為才之基,才為德之輔。儒家追求君子德才兼備,但若是不可兼得,則往往更傾向於修德。
畢竟有德無才,最多不過是個愚人。若是有才無德,那便成小人了。
祝瀾卻私以為,朝廷選拔人才,若一味將德行放在才能之前,便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隻會坐而論道、屍位素餐之輩。
若放在太平盛世,多一兩個無能的官員無傷大雅。但若在亂世,都已經脖頸懸斧了,還指望用德行去感化敵人,未免過於理想主義。
正如大漢之時獨尊儒術,以察舉製任命官員,過於注重德行。被舉薦者多是備受社會輿論稱頌的,言行符合儒家規範之人。
如此選拔出來的人才守成尚可,卻少了幾分機變。以至於到了東漢末年,漢室雖有股肱之臣,錚錚鐵骨令人欽佩,卻終究難以挽狂瀾於既倒。
而曹操頒布的《求逸才令》則徹底推翻了儒家那一套,即便是身負汙名、不仁不孝之人,隻要身負過人才學,亦可當大用。
以至於後來天下之英才,十之八九皆列於大魏之朝堂。
所以究竟重德還是重才,還是得分時機。
小人不是不能用,這是一把雙刃劍,究竟是傷人還是傷己,端看帝王的水平能否駕馭。
祝瀾將思路理清,提筆蘸墨,一氣嗬成。
再抬頭時,恍然間已是夕陽餘暉。
……
三月十六日的清晨。
會試終了,銅鐘之聲悠揚響起,回蕩在貢院高牆之內。士子們聞聲紛紛停筆,將手中狼毫擱置,細心地整理著麵前的試卷。
卷紙被鄭重地交到受卷官的手中,受卷官們一一清點,確保無誤,再由彌封官彌封試卷並且編號。送往同考官處分房批閱,進行預選。
(最近遇到騷擾了有些影響狀態,女孩子們網購尤其是同城千萬彆暴露性彆,否則容易變成跟我一樣糟心的倒黴蛋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