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柳渡口。
沿岸一排柳樹,若是四月裡,柳絮撲麵,伴著微風細雨,便是一腔離愁。
而此刻,是八月初時。
兩個月前,誠王世子李豫奉皇命迎普陀山禮佛三年的皇太妃啟程回京,一路行舟北上,本想趕在中秋前抵京,誰知路上皇太妃身子不適,耽擱了十來天,這便拖到了現在。
禮部奉命相迎的人手在渡口候到今日,總算是見到了那精美氣派的皇家大船出現在水平線的儘頭。
頂著太陽立了一上午的眾人都鬆了一口氣,又立刻打起萬般精神來一一安排,隻有把皇太妃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送入了京城,他們才能捧著烏紗帽安穩過個中秋。
穆連瀟策馬趕到時,渡口已經洋洋灑灑跪了一片人了。
他在兵部掛著的是個閒職,得了聖上幾分器重,平素裡倒是替聖上跑腿的時候多些。
月前去了一趟嶺東,才剛進宮複命,又被指到了清柳渡口。
畢竟,與皇太妃一起回京的嘉柔鄉君是他的姐姐。
定遠侯府裡,吳老太君盼這位獨孫女盼得脖子都長了。
穆連瀟出發得比禮部迎接的人手晚了十來天,這一路隻得快馬加鞭,半點兒不敢耽擱,杜雲蘿估算的馬車單程*天的工夫,他策馬兩日便趕到了,隻不過,回程時,以皇太妃的儀仗,大抵是要走上十多天的。
打頭的皇家大船已經靠岸。
行李箱籠一抬接著一抬運了下來,岸邊圍起了圍幔,隻等著貴人們下船了。
穆連瀟見縫插針,匆忙換了身乾淨衣服,快步到他的位子上跪下了。
候了一刻鐘。穿著身圓領袞龍袍的李豫扶著笑容和藹的皇太妃緩緩下船,身後不遠處隨著個二八年華的姑娘,正是穆連慧。
眾人俯頭問安行禮。
禮部做事,曆來繁瑣。
皇太妃坐船有些乏了,在圍幔內略坐更衣休息。
李豫告罪出來,叫官員們圍著奉承了一番。
目光瞥見站在岸邊柳樹下的穆連瀟,李豫趕忙抬聲喚了一句:“阿瀟!”
穆連瀟聞聲。轉過去躬身行禮。
李豫徑直往岸邊走去。
官員們沒有圍上來。李豫如釋重負,待走到樹下,吐了一口氣。道:“總算是沒有再圍著了。”
誠王騎射功夫了得,李豫隨了父親,亦是一身好本事,穆連瀟與他常常切磋較量。頗為了解他的性格。
狀似無意地掃過那邊三三兩兩聚著說話的官員們,穆連瀟靠著柳樹。笑了:“若這麼點兒眼識也沒有,怎麼能在禮部那狐狸窩裡轉悠?”
狐狸窩禮部,是兵部尚書說出來的,穆連瀟也算是兵部的人。沒少聽那位老尚書說起。
李豫忍俊不禁,細長鳳眼染了笑意,想到穆連瀟如今的身份。他打趣道:“你莫要忘了,你的嶽丈也是在狐狸窩裡轉悠的一隻狐狸。”
穆連瀟沒料到李豫會提起這一茬。一時窘迫。
李豫笑得更開心了。
“誠小王爺與二弟在說什麼?”
姑娘家婉轉清麗的聲音傳來,穆連瀟循聲望去,就見穆連慧笑盈盈地走了過來。
薄軟清涼的淺水綠杭綢裁了身窄袖對襟褙子,頭上戴著兩支剔透青翠的玉簪,穆連慧的裝扮很素淨,仿若佛前清蓮,可隻要是懂些料子首飾的,都能看出她這一身行頭絕不簡單。
三年不見的穆連慧長高了些,但在兩個身形挺拔的少年人跟前,就隻夠到他們胸口了。
穆連瀟喚了一聲“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