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陶瓷(1 / 2)

這一擊之下,石英裂成了幾塊。

收好石英後,唐哲返回了營地。

自動粉碎機裡,上麵的長石已被打成小顆粒,

唐哲等長石打得差不多了,把粉末倒出來,加入石英。

他又去篝火旁看了看熬製的貝殼,貝殼已經被煮得軟爛、起泡,原本清澈的水也漸漸變白渾濁,離成功不遠了。

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馬上就能製釉了。

此時,觀眾們也被他這一係列專業操作所吸引。

他們不懂原理是否合理,但這操作看起來很靠譜!

一個小時後,所有材料都準備妥當。

篝火上的貝殼已經從石灰乳變成了石灰膏,氧化鈣也搞定了。

“唐哲,你在乾嘛呢?看你忙活一上午了。”

黃燕敏拔完草回來,好奇地問。

“做釉料,一會兒就能上釉,等釉乾了就能開始燒窯了。”唐哲有些激動地說。

第一次玩這麼大的項目,他對這批瓷器也是滿懷期待。

在野外用上高雅的瓷器,這才符合他高端的氣質嘛~

“做釉料?”

黃燕敏注視著唐哲的一舉一動,眼神一亮,興趣倍增,乾脆蹲下身,仔細觀察唐哲的每一個步驟。

網友們也被這股好奇心驅使,個個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

然而,這一步驟意外地簡單,讓大家一時半會兒找不到什麼特彆之處來評論。

製釉,其實就是將多種原料加水混合,攪拌均勻後再過濾,沒什麼技術含量可言...

因為這些材料並不需要發生化學反應,它們的作用是在高溫下促成窯變,本質上就是物理上的熔化過程...

唐哲並沒有因為這活兒簡單就敷衍了事,反而極其精確地控製著配料比例,嘗試了多種不同的配方,製作出好幾種釉料,並給每種瓷釉編了號,詳細記錄下各自的配比。

這樣一來,如果發現某種釉料效果出眾,將來就能直接按照同樣的比例複製。

接下來,到了上釉的環節!

這活兒考驗的是細心,隻要把釉料塗抹得均勻飽滿就行。

對唐哲而言,這輕而易舉。

他運用不同的釉料進行上釉,不斷嘗試,有的追求單一色彩的純粹美,

而那些帶有圖案的,則通過複合釉料上色,增添層次感和美感。

白窯李大力問:“師傅,這釉料行不行啊?”

白窯瓷回答:“難說,釉料好不好,得燒出來才知道。不對,確切地說,就算燒了也不一定能馬上判斷。

因為不同的釉料適應的溫度各異,需要反複試驗才能掌握其使用技巧,這也是我們堅持使用固定釉料配方的原因,便於控製。”

泥火一生感慨道:“確實,為了保證質量,釉料配方往往是家族內部傳承,不外傳。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優秀的釉料配方逐漸失傳,這是我們陶瓷行業的痛處。”

張家陶泥匠歎道:“唉,以前燒瓷能賺錢,保密還有意義,但現在這行情,恐怕願意學這門手藝的年輕人不多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