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陶瓷(2 / 2)

舊宮博物院表示:“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應該多交流,這些都是曆史的瑰寶。

希望借鹹魚大王這次的活動,能給我們的陶藝界一個與外界溝通的契機,弘揚傳統文化,還得靠年輕一代去傳承。”

陶藝界的人逐漸對唐哲改觀,開始惋惜手藝的衰落。

若非鹹魚大王在野外直播燒瓷,憑他們的影響力,要在年輕人中推廣陶瓷文化幾乎是不可能的。

他們甚至開始有些感激唐哲了。

約莫一個小時後,唐哲終於完成了上釉,接下來便是燒窯的關鍵時刻!

成敗在此一舉!

所有的努力都將在這最後一步得到驗證。

上完釉,趁著釉料未乾,唐哲趕忙去準備燒窯所需的燃料。

他帶著最強的伐木助手——豬豬俠,心情愉悅地出發了。

昨晚豬豬撞倒了不少樹木,但並非所有木頭都適合燒窯。

他需要尋找油脂含量高的樹木,這樣的木材更容易點燃,燃燒時溫度高且持久。

走進林中,唐哲指揮豬豬撞向富含油脂的鬆樹和油桐樹。

張家陶泥匠讚歎:“喲,小哥還真懂行,挑的這些樹都是燒窯的好材料。”

白窯瓷附和:“沒錯,鬆木和油桐確實是上好的燒窯木材,不過窯能不能燒成功,光看木材還不夠,窯內能否達到1200攝氏度,更多取決於燃料的燃燒溫度和窯的保溫性能。”

泥火一生說:“先看看再說,不燒出來,誰也不知道結果如何。”

國內的陶瓷大師們一邊點評,觀眾們也逐漸明白了燒窯的難度所在。

而對於外國網友來說,他們雖不懂這些細節,但正因為這份陌生和敬畏,他們愈發覺得“陶瓷”二字代表著高端與雅致!

收集好木材,劈好柴火。

唐哲又將晾乾釉料的器皿搬進窯內,檢查了窯的密封性,封住了各個通風口。

一切準備就緒,可以開始燒窯了。

但在點火之前,還有一項儀式必須完成。

唐哲在窯前擺放了些水果,並將獵隼捕獲的野雞作為祭品,祈求窯神保佑。

這是自古流傳的習俗,是對大自然恩賜的感恩,也是祈求好運。

儘管唐哲並不迷信,但為了完整展現傳統燒窯流程,加深觀眾對古代燒瓷文化的理解,他還是照做了。

完成這一係列儀式後,在觀眾們的熱切期盼中,唐哲點燃了窯火!

“加油!加油!鹹魚大王一定要成功啊!”

“這就開始燒窯了嗎?我突然好緊張!”

“哇!太激動了,神奇的東方瓷器就是這樣煉成的嗎?感覺真是講究極了。”

“講究是必須的,否則瓷器何以如此優雅?這是一場泥土與火焰的史詩!”

“是啊,難以置信精美的瓷器竟是這樣誕生的,如果不是親眼目睹,我怎麼也不敢相信那些價值連城的瓷器起初隻是一堆泥巴。”

國內外的網友們此刻都精神抖擻,既期待又緊張。

外國人對“瓷器”的好奇更是達到了頂點。

唐哲用火把點燃了窯口的引火物,油桐在火焰的炙烤下緩緩冒煙,滴油,發出“嗞嗞”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