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工具和人的思考(2 / 2)

距離會議開始還有半個小時左右,江飛宇在二樓找了個人少的會客廳,背靠軟椅躺一會。

“江總,會議差不多開始了,走咯!”

迷迷糊糊睡了一會,一個男人的聲音把江飛宇叫醒,江飛宇看了一下手表,13點45分了。

江飛宇向對方說了聲“謝謝”,起身向廁所走去,解決個人問題,順便洗了把臉清醒一下。

回到座位坐下,老李問道:“中午吃完飯,就看到你跟盛da的陳總走了,又去談合作了?”

江飛宇淡淡地說道:“恩,談了筆小生意,不值一提。”

老李:“盛da現在可是日進鬥金,小生意還能讓陳總親自出麵找你談?”

江飛宇不想在這個話題上細談,問道:“現在遊戲可是大火,老哥不打算參一腳?”

老李:“算了吧!我又不是老丁,什麼行業掙錢都敢參上一腳,還是做我自己擅長的搜索引擎吧!而且我們百渡資金也沒那麼寬裕,不能像你們一樣,幾條戰線開戰。”

江飛宇笑而不語,話說老丁這個人眼光不錯,想法也很大膽,2009年的時候,他一個混IT界的就敢跨界去養豬,著實驚呆了外人的下巴。

下午的會議很快就開始,幾位特邀專家從技術層麵對整個互聯網的發展進行了深入講解。

其中,一位叫韓伯讓的專家,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互聯網是否讓人類的思維方式固化?

拋開那些純粹提供娛樂的應用平台不說,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我們可以把互聯網比作一個巨大的知識庫,裡麵提供了包羅萬象的知識,而且它具有麵向任何人、隨時隨地開放、快速便捷查詢的特性,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或信息。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種便捷性確實加速了知識的傳遞,但是也讓人變得懶惰,我們習慣於不懂就去查詢,也不再去死記硬背,思考的時間變少了,知識不再是存儲在大腦,人開始變得依賴互聯網這種外力。

“韓教授,那您本人是讚成這種觀點,還是不讚成這種觀點?”台下的一個企業代表舉手提問。

韓伯讓:“首先,可以肯定地說,互聯網帶來的好處和負麵影響都是客觀存在的,互聯網帶來的好處我就不多說了,各位都是這一行的從業者

,每個人都能列舉出一大堆好處。”

“其次,互聯網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媒介手段,它本身沒有道德價值評判和思維驅使能力,我認為互聯網的傳播對人類思維方式影響的核心,不在於互聯網本身,而在於互聯網使用的主體——人。人才是那個需要學會如何自我節製,調節適應對信息的欲望,實現自我完善與自我控製的對象。”

提問的企業代表補充道:“可否理解為,就好比“槍”存在的作用這個悖論,它即能殺人,也能救人。”

韓伯讓:“這位朋友比喻得很恰當,咱們一分為二地分析,互聯網對人類的思維能力的影響,無論是正麵還是負麵的影響,這本身就說明人類具有不斷反省的能力。從人類產生思維以來,這種辯證思考的能力使得人類能夠趨利避害,學會自我調節與自我完善。這裡我們又引申出另外一個話題:如果把互聯網比作一個工具的話,我們應該思考怎麼去管理互聯網的使用者——人,讓人享受互聯網帶來的好處,而減少受它帶來的負麵影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