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造福地方老百姓,也是他們從事這份事業的意義。
否則,這些技術爛在手裡連廢紙都不如。
至於種子收費,那是因為他們培育種子會產生損耗。
合理的收費,也是為了實驗室能長久運行下去。
不得不說,這群農業科研人員是高尚的。
他們研究技術出來,首先想到的不是搞錢,而是推廣出去。
種植實驗大棚這邊,入目所見都是各種瓜果蔬菜。
江飛宇隨手摘了個西紅柿,在衣服上擦了擦就往嘴裡塞。
一口下去,汁液飛濺,是小時候熟悉的味道。
江飛宇一邊吃,一邊請教道:“鄒教授,我有點不明白,既然你們的技術是成熟的,也多次驗證過是可行的,向普通老百姓推廣的難點在哪裡?”
鄒文嵐解釋道:“普通農戶種植,最大的瓶頸是水資源的缺乏,咱們這邊不僅缺水,有些地方深井打出來的水都是苦澀的,必須要專門的設備進行過濾,否則很難直接用來灌溉……”
接著這個話題,江飛宇提問道:“那麼,大規模種植需要的水,從哪裡來呢?”
“
其實,咱們這裡隻是平均降雨量少,並不是不下雨,通過蓄水池可以積累不少雨水,冬天也下雪,雪也是很好的水來源……”
“另外,抽地下水也能作為一種補充,利用我們的灌溉技術,對水資源的需求比傳統
農業需水量少很多,技術上完全是可行的。”
確實,普通農戶負擔不起初始的種植投入。
蓄水池建設,過濾設備采購,灌溉管道鋪設,種植大棚采買……
這裡麵,有幾樣是普通農戶能搞得起的?
所以,鄒文嵐才想從外麵招商引資進來大規模試種。
而且,零散的幾戶種植並不能形成產業集群規模,無法吸引客商過來采購。
歸根結底,種出農產品隻是第一步,能夠賣出去才能形成閉環。
一旦種植成功,老百姓看到種植能產生收益了,自然會敢於嘗試。
無論是幾戶一起合股種植,還是找銀行貸款,辦法總比困難多。
忽然,江飛宇看到不遠處很多人在勞作。
有在挖樹苗的,也有給樹苗裁剪打包的,剩下的在搬運裝車。
江飛宇問道:“他們就是鄒教授您之前提過的育林隊吧?”
“是的,他們就是地方育林隊的人,既有專業育林工作者,也有土生土長的農民。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治沙人。”
“你可彆小看他們,雖然他們中很多人大字不識一個,但是卻跟這片沙漠打交道幾十年了,用汗水總結出了諸多的治沙辦法
。”
江飛宇頓時肅然起敬。
他上輩子曾經看過一篇報道,正是關於毛烏素沙漠治沙的。
幾輩人接力,讓沙漠變成了瓜果飄香的綠洲。
正是看過這篇報道,江飛宇才對來這邊投資有信心。
江飛宇站上一塊石頭,指著遠處的一抹淺綠色問道:“那邊就是他們治沙的成果嗎?”
鄒文嵐介紹道:“那邊是三北防護林4期的成果,前年才栽下的樹苗,等再過幾年,也能長成碗口粗的小樹。到那個時候,一顆樹就能改善十多平方米的水土。”
看著遠處那抹淺綠色,江飛宇似乎看到了希望。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我們一樣。
願意花上71年的時間,在13個省總麵積406.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去種樹治沙。
這才是大國該有的擔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