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霧都倫(噸)。
倫(噸)被稱為霧都,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這座城市位於英格蘭東南部,泰晤士河下遊兩岸。
到了每年秋、冬季節,從海上吹來的大量暖空氣在不列顛島上空與冷空氣團相遇,在倫(噸)市上空形成規模龐大的濃霧天氣。
第二個原因,就是人為因素了。
從19世紀開始,倫(噸)的市民主要使用煤炭作為家用燃料,加上周邊工業城市飄過來的工業尾氣,形成了經久不散的霧霾天氣。
他們霧霾天氣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嚴重的時候,即使是正午時分出行也需要手舉火把引路。
影響視線還隻是小問題,更嚴重的是這霧有毒。
1952年底的一場大霧中,倫(噸)市民忽然感到呼吸困難、眼睛刺痛,發生哮喘、咳嗽等多重症狀。
在短短幾天時間內,就造成4000人突然離世。
數周後,又有幾千人死亡。
這一事件,累計死亡1萬2千多人。
這就是英倫國曆史上著名的“倫(噸)煙霧事件”。
經曆了這場災難後,倫(噸)市終於開始著手治理霧霾天氣。
不僅在次年成立了比弗委員會(The?Beaver?Committee)調查霧霾、製定對策,該國更是在1956年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Clean?Air?Acts)。
這個法案,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汙染防治的法案。
話說回來,極端的生態環境容易滋生極端的環保組織。
首屈一指的,便是英倫國的“停止石油”環保組織。
這個組織反對石油開采,以及一切使用石油相關衍生物的工業製品,他們認為這會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
自然,燃油車也是他們反對的工業製品之一。
“停止石油”這個環保組織開了很多先例,比如:隨即給街頭的豪車潑油漆,潛入博物館給梵高的畫潑油漆,各種街頭裸體行為為藝術,向各大體育賽事宣戰......
這不,歐巴羅其他老表國家的環保組織也有樣學樣。
甚至出現有環保組織成員潛入機場跑道,用水泥把自己的手粘在飛機跑道上的壯舉。
憑借一己之力逼停好幾百架航班,堪稱環保界的泥石流。
這在我們看起來天方夜譚的新聞,對人家來說都是基本操作。
誰讓歐米國家整天把“人權”、“自由”掛在嘴上!
倫(噸)街頭的某家露天咖啡館,陸嚴明一邊悠閒地喝著咖啡,一邊看著報紙。
陸嚴明是歐巴羅華裔,他原本是海國鼎盛集團的海外雇員。
海國鼎盛集團被大馬政府查封後,原本的公司雇員分成了三部分:
一部分核心人員跨越國境線,去投奔打得熱火朝天的同盟軍。
大部分普通大馬籍雇員,領了一筆遣散費後另謀出路。
最後,還有小部分像陸嚴明這樣文化程度相對高一些的海外雇員,則被江飛宇旗下
的幾家公司收編了。
你比方說陸嚴明,他的雇傭關係就掛靠在飛宇集團海外事業部,目前主要負責靈動電動車在英倫國的推廣、銷售工作。
報紙上,都是英倫政府吹噓為明年倫(噸)奧運會做的各種準備。
除了各種場館設施建設外,就是對倫(噸)市環境治理做出的成果。
英倫國不僅對碳中和目標做出了承諾,今年還出台了一個PiCG新政策。
這個政策旨在對民眾購買純電動汽車、純電動摩托車給予補貼,以鼓勵民眾綠色出行,減少大氣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