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星期三。
趕在飛宇集團10周年慶之前,國院辦公廳、林業部、飛宇集團聯合召開記者發布會,公布了《彩虹森林》的合作方案。
“《彩虹森林》工程的實施,不僅對我國沙漠治理工作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也將探索一條沙漠地區綠化改造?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負責新聞發言的孫部長話音剛落下,立刻引爆了現場記者的提問熱情。
“孫部長,我是新京報的記者吳敏洪,我們比較好奇這個《彩虹森林》工程的資金從何而來?是否為國家財政撥款?”
“整個工程需要的資金由飛宇集團和新宇綠色基金會共同托底,這兩家公司每年拿出30億人民幣在我國沙漠、半沙漠地區種樹,作為對整個三北防護林的補充。”
“工程分3期共30年進行,預計總投入資金900億人民幣,明年是工程實施的第一年,第一批地市選取了張掖、武威、中衛這三座城市的沙漠地區進行植樹造林......”
另一名記者追問道:“孫部長,請問這個新宇綠色基金會是什麼背景?”
孫部長看向江飛宇,示意道:“這個問題,我想還是由飛宇集團董事會主席——江飛宇先生來解答吧!”
江飛宇打開護筒,介紹道:“實際上,這個新宇綠色基金會是由我本人出資設立,以我的個人資產作為資金保證。所以,各位記者朋友不用擔心資金的持續投入問題。”
江飛宇這話一出,現場一片驚呼。
飛宇集團第一大股東是江飛宇,這個新宇綠色基金會又是江飛宇出資成立,那就相當於是江飛宇一人在全力支撐這個900億的的大工程。
立馬有記者問道:“江先生,我是否可以理解整個《彩虹森林》工程是您對公益事業的另外一個延續呢?”
江飛宇笑道:“這位記者朋友謬讚了,實際上,我是把這個工程當成生意來做的。畢竟作為投資方,我們飛宇集團和新宇綠色基金會是可以享受綠化土地上的經濟收益,那可是非常大龐大的土地,而且還是30年的運營期。”
眾多記者會心一笑,不由自主給江飛宇打上“大善人”的標簽。
土地大,有什麼用?
那都是沒法產生經濟效益的沙漠土地,連礦產都沒有,隻有成噸的沙子。
森林變沙漠容易,再想把沙漠變成森林,那可是需要成百倍的資源投入。
如果真的能將沙漠變成綠地,飛宇集團享受30年的土地產出也無可厚非。
明明是在做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這位江老板還謙虛地說是在做生意。
有記者調侃道:“江先生,您出道以來似乎還沒有大的投資失誤,如果這次投資虧損了,會不會影響您‘投資聖手’的美譽?”
江飛宇坦誠道:“其實,在沙漠改造這一塊,咱們國家已經做得非常成熟了,毛烏素那邊就是很好的例子。也就是說,這項工程無非產生兩個結果:第一種結果是國家、地方政府、人民獲得收益,我本人和飛宇集團部分虧損......”
“第二種結果,是獲益名單上再加上我和飛宇集團的名字。無論是哪一種結果,投資下去的錢都會產生實際意義。那對我來說,便不存在是否虧損的問題。”
江飛宇剛說完,現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這掌聲,是對江飛宇本人的敬佩。
“江先生,聽說《彩虹森林》這個名字是你本人起的,有什麼寓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