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米白房子裡,一場由總統主持的國事會議正在召開。
與會人員除了十多個部長,還有一大票國事顧問。
此刻正在發言的,是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主任弗萊德。
“今年上半年,我國GDP約為7.89億美元。其中,製造業占GDP比重為11.4%,遠低於小日子、日耳曼這兩個公認的製造強國。”
“這兩個國家製造業占GDP的比重,都超過了20%。而排名世界第一的大陸,他們的製造業占GDP比重已經達到了22.5%。”
“目前,我國消費者使用的電子產品、服裝、玩具、日用品等產品,超過百分之80都依賴進口,而主要進口國就是大陸。”
“更為嚴重的是,我國主要的科技公司蘋果、微軟、穀歌、亞馬遜等旗下的硬件產品絕大部分已經外包給亞洲的代工企業,它們本身並不生產任何電子設備......”
二戰以後,老米確立了金融領域的優勢地位。
依靠美元的優勢地位,通過“剪刀手”來剪全球的“羊毛”。
上世紀60年代,隨著國內人力成本不斷上升。
老米國內低端製造業不僅利潤極低,而且汙染嚴重。
這種汙染不僅對產業工人有危害,還體現在對自然環境和周邊居民健康的危害。
眾所周知,老米這方麵的賠償一直很高。
於是,老米就開始了低端產業轉移之路。
大量的老米低端製造企業,開始
轉移到亞洲國家。
亞洲四小龍,就是從那之後崛起的。
而到了80年代的時候,老米的製造業又遷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大陸。
根本原因,還是資本家為了追求高利潤。
而老米國內,隻保留軍工、航天、發動機等高科技或者高附加值製造業。
資本,都湧入了金融、投行等來錢快的行業。
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必須均衡才能持久發展。
老米現在的情況就是典型的“頭重腳輕”,金融、服務業占比過大,實體經濟空心化非常明顯。
更嚴重的是,他們還一手扶持起了大陸這個主要競爭對手。
原本,老米認為轉移到大陸的都是低端製造業的技術,這種技術泄露根本不可能對老米的霸主地位產生影響。
可他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華人的忍耐能力。
哪怕低端製造業的利潤極低,靠著幾億產業工人“玩命”創造的價值,依然將大陸送上了“第二大經濟體”的寶座。
財政部部長格萊爾問道:“我記得兩年前,咱們的製造業占GDP的比重也是11%左右,《製造業促進法案》已經實施快兩年,難道一點成效都沒有嗎??”
2010年8月,老米實施了《製造業促進法案》。
該法案旨在降低老米製造企業的生產成本,並刺激老米的商品出口。
該法案作為總統上任後實施的一個重要施政舉措,當時媒體普遍用“老米製
造業的春天到來了”這樣一個標題來形容法案的頒布。
老米本土的製造商,更是歡欣鼓舞。
連總統的民意支持度,都高了好幾個百分點。
此刻見格萊爾提到法案實施效果,連總統也看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