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麵開花的核心,就是將戰火引到印國其他行省。
這仗不能在東北行政區的地盤上打,一來是戰略縱深不夠,二來是會打爛現在的建設成果。
也隻有先下手為強,同盟軍才能主動選擇戰鬥的地點。
同盟軍的主力會將戰火燃遍整個印屬加裡曼丹島,而特戰旅的主力將會化整為零,跳出加裡曼丹島作戰。
以快打慢就是發揮同盟軍運動戰、特種作戰、叢林戰的優勢,在局部地區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儘量避免跟敵人打陣地戰。
通過零敲碎打的方式,逐步拖垮敵人。
吳蓮婷提問道:“如果敵人主力不管我們的進攻,直接選擇在臨海縣登陸直搗我們核心腹地,那我們應該怎麼辦?”
阿成介紹道:“你說的這種可能,出現的概率確實很大。所以,海林提出了一個換老巢的思路:必要時放棄最外圍的臨海縣、魯城市、彭縣,死守萬椰縣,將我們的人口、重要工廠、各種有用物資搬遷到中加丹行省北部、西加丹行省東部的幾個縣,給敵人留下一片無人區......”
在建設地盤之處,阿成就有意將3座兵工廠和大部分工廠設置在最內陸的萬椰縣。
敵人從東麵打過來,要一路破臨海縣、魯城市、彭縣。
這一市兩縣加起來戰略縱深有4、5百公裡,足夠同盟軍拖死敵人了。
即便敵人從西加丹行省西部和中加丹行省南部登陸,這兩條線的距離
同樣也超過了500公裡。
因為,西加丹行省東部幾個縣和中加丹行省北部幾個縣,剛好是加裡曼丹島的中心地區。
內陸地區確實開發難度大,但也更加容易防守。
隻要物資充足,絕對能夠拖垮敵人。
況且,同盟軍這10多萬士兵又不是擺設,會坐看敵人舒舒服服三路圍剿自己的老巢。
基礎設施什麼都是死的,隻要保住了人口和主要工業設施,等仗打贏了,這些東西都能奪回來。
以同盟軍現在的糧食儲備,即便一年不耕種都不會缺糧食。
而最後一個“長期流血消耗”,就是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了。
阿成提醒道:“印國的人口超過2.5億,即便我們能夠通過戰爭消滅了他們來圍剿的30多萬大軍,他們依然能快速武裝出30萬、50萬,甚至是100萬部隊......”
以同盟軍現在的100多萬人口,很難通過戰爭手段徹底戰勝一個人口超過2.5億的國家。
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對方拖入戰爭的泥潭。
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勢必會拖垮印國這種欠發達國家的經濟。
官方想要繼續維持戰爭,要麼出賣國家利益,要麼加大壓榨的力度。
無論哪一樣,最終都是底層人民來買單。
隻要底層的人怨聲載道,就容易從內部瓦解對方。
阿成想將印國拖入持久戰,還有另外一層考慮:那就是拖延老米介入的時間。
一旦印國覺得自己無
法戰勝同盟軍,他們絕對會投靠老米尋求幫助。
印國國土麵積191萬平方公裡,加裡曼丹島就占據了54萬平方公裡。
即便加裡曼丹島人口稀少,但這裡卻是他們最大的一塊地盤,他們不可能坐看最大的一塊地盤丟掉。
屆時,他們投靠老米是必然。
印國扼守國際重要水道——馬六-南端,不僅地理位置重要,人口和各種資源豐富。
用腳想,都知道老米會幫誰了。
彆看之前同盟軍在老米那邊混得很開,那不過是因為以前的同盟軍還很弱小,加上狗大戶的屬性,以及要敲打印國,老米才選擇扶持同盟軍而已。
自始至終,阿成就知道自己跟老米尿不到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