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章下死手(1 / 2)

彙報完飛宇集團上市的細節,張哲盛又把靈動集團總裁楊誌厚和智行科技的總經理肖延年喊了進來。

除了飛宇集團這個母公司,飛宇集團百分百控股的靈動集團也確定於今年10月份在上證交易所上市。

這方麵的工作細節,得楊誌厚來彙報了。

現如今,飛宇集團旗下光是控股公司就達到了30多家。

加上國、內外的參股公司,更是達到上了百家之數。

這麼多公司的業務發展,即便張哲盛這個大總管也沒法麵麵俱到,隻能抓個大方向而已。

對於江飛宇這個董事長而言,他更多時候隻是決策是否進入這個領域以及確認一把手的人選。

平時也就定期聽取一下經營情況彙報,力所能及提供點前瞻建議和資源協調。

每一家公司的具體經營,還得是靠這些公司的一把手來把控,以及張哲盛這個大總管來監督。

不想把自己累死,江飛宇隻能放權。

至於智行科技這家公司,則是飛宇集團和靈動集團共同出資成立的一家共享電動自行車公司。

飛宇集團以技術入股,占股百分之30。

靈動集團以資金入股,占股百分之70。

從倫理關係上看,智行科技像是母公司和子公司一起孵化出來一個孫不孫、子不子的公司。

本來都是一個大集團旗下百分百控股的企業,這樣搞好像有些脫褲子放屁。

但從業績歸屬、權責劃分、避稅、風險分離等需求來考

量,劃分清楚股權卻是很有必要的。

因為靈動集團占股是大頭,智行科技按照層級架構來說屬於靈動集團的一個事業部。

按照幾家券商核出的數據,靈動集團的估值是674.68億人民幣。

計劃以16.4元/每股的價格,從A股市場募集94.45億的發展資金。

隻要靈動集團上市後股價能企穩,便能成為國內市值最高的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製造企業。

估值能夠有這麼高,還多虧了智行科技。

目前,智行科技已經在全國63個城市投放了120多萬輛電動自行車。

並且,業務還在快速擴張中。

智行科技這家公司最大的作用並非是幫助集團涉足共享領域,而是擴寬了靈動集團電動車的銷路。

除了定點采購,智行科技這些運營中的共享電動車又百分百依賴於靈動集團提供售後服務和配件支撐。

相當於,智行科技賺的錢又源源不斷進入靈動集團的口袋。

正是因為種左手倒右手的運營模式,才推高了靈動集團的估值。

作為一個有背景依靠的攪局者,智行科技的無形中將國內一眾共享單車平台逼到了生死的邊緣。

那些共享單車的單輛采購成本,普遍在350-600元之間。

而智行科技一輛輕型電動自行車的采購成本,才740元左右。

靈動集團以成本價供貨,成本確實能壓縮到這個價格。

在運營價格方麵,一輛共享自

行車的單次騎行最低1元,。

而智行科技單次騎行,才比他們貴了5毛錢。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騎更加省力的電動自行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