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天天過去,夏侯獻也開始著手大將軍府的班底組建。
首先,大將軍長史孫禮自然是整個幕府的二把手,這點毋庸置疑。
不得不說,明帝選人的眼光還是不錯的,孫禮的確當的起。
就比如,有一天孫禮就向夏侯獻說,大將軍不應當一門心思的爭權奪利,當此之際,應多去尚書台走走,看看政務上有沒有幫的上手的,也當出去軍中走走,保持軍士士氣,以備不時之需。
孫禮說話有點直,有時候甚至會當麵懟自己,不過夏侯獻知道對方是為了他好,並未生氣。
他聽從了孫禮的建議,稍稍放緩了一些爭權奪利的心思,他其實真的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就像當初先帝臨終前的暗流湧動,他其實沒做什麼陰謀詭計,隻做好了自己分內之事,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執掌大權也是一樣。
難道曹爽當年權力握得還不夠緊嗎,可最終為何會敗?——不得人心。
想通了這些,夏侯獻對孫禮更加看重了。
當然了,班底還是要迅速組建的。
大將軍司馬他選擇了扶風郡人,魯芝,字世英。
早年三輔之亂的遺孤,成年後被當地郡守舉薦為上計吏,後來被雍州刺史郭淮賞識任為雍州彆駕,之後還有過在大司馬曹真帳下參軍、征西車騎將軍張合參軍、天水太守等履曆。
總結一下就是,關中人,擅長軍事,有多年隴右生涯。
這份履曆完全符合夏侯獻的需求。
其實他早就開始思考魏國四大軍區的掌控權。
正所謂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的吃,老實說,揚州戰區他雖然早年在那裡起家,也帶過中軍前去抵禦吳國,但要說根基嘛...幾乎為零。
無論是司馬懿還是王淩都比他有威望得多,而且定會在揚州有激烈的博弈。雖然滿寵的到任會讓這場博弈推後幾年,但卻是早晚的事。
既然如此,夏侯獻暫時就不準備把重心放在這裡,反而是放在西線的雍涼。
首先,司馬懿在雍涼可以說是沒什麼威望的。
他唯一一次接手雍涼兵權便是曹真死後,和諸葛亮的第一次對決,其結果就是司馬懿獲得“被繳獲甲首三千”的成就。
而在司馬懿那戰之後,雍涼一直是張合統帥,再往後是阿父夏侯楙。
阿父不能說是一無是處吧,隻能說是毫無建樹。
正因為如此,這裡才是他需要深耕的地方。
至於雍涼軍區大人物的調動,還需從長計議,目前他著重考慮關中人才的挖掘。
大將軍府參軍,任用的是楊綜,字初伯,安定人,典型的寒門士子。
不過那些都不重要,楊綜在政務和軍謀上都有不錯的能力,若是他的門第哪怕再高一些,至少也得是縣令起步。
哦?你說,為何沒有任何履曆就能推斷此人有才能?
當然是同鄉胡奮向夏侯獻推薦的。
胡奮也是初出茅廬,在當年遼東之戰後,當了兩年羽林郎,聽聞大將軍開府,自然是馬上來投。
另一位參軍名喚作楊偉,馮翊人,巧得是他和魯芝的字都是“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