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胡人內遷問題(1 / 2)

洛陽,大將軍府。

鄧艾率軍抵達襄武城的前線軍報是今日送來的,至於戰況如何目前還不得而知。

不過夏侯獻並不擔憂,因為在前幾日在了解到蜀軍此番的兵力幾何後,他便知道此役不過是一次不痛不癢的騷擾罷了。

“伯景、仲景,方才我們聊到哪了?”夏侯獻放下手裡的軍報,看向二人。

“明公,我們方才聊到‘避實就虛’。”荀甝提醒了一句。

算起來,荀甝、荀霬也是曹操的外孫,論輩分跟夏侯獻算是平輩,但相處起來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今日夏侯獻留二人在府上用餐,等待之餘就用自己親身經曆做例子,來講解兵法。

“嗯...避實就虛。”夏侯獻回憶了一下,緩緩道:“那就不得不提到‘箕穀之戰’了。”

“當年趙雲和張將軍在戰場正麵對峙,而我選擇.......”

夏侯獻款款道來,二人聽得津津有味,仿佛身臨其境。

不多時,二人在府上用過飯後便離開了。

沒過多久,杜預從太學歸來,今日是二人約好的講經的日子。

原本夏侯獻隻是想迎合對方的喜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從而讓對方真心的為自己做事。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杜預講的《左傳》並不枯燥。

有些觀點他會很通俗的講出來,夏侯獻也覺得很是受用。

關於“民本”思想,杜預認同《左傳》中的觀點。

他指出作為一個國君,一切事情都要考慮民眾的好惡,不能違背民眾的意願,隻有這樣才能得到民眾的擁護,做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就會什麼事情也做不好,甚至會自取滅亡。

對於戰爭方麵,他借用《左傳》裡的觀點,把戰爭的性質分為“義”與“不義”兩種。

認為蜀漢妄圖以彈丸之地,螳臂當車,勞民傷財,強行把人民綁上戰車,實乃“不義”之戰。

今日杜預又講起了關於“曆史變化論”的內容。

“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杜預說完隨即又做出了自己的解釋:

“王朝的更替和君位的易主是一個永恒的規律,但這並不是主張人們用卑劣手段去覬覦神器,而是在說所謂‘天命’在於在民本,在於自然,而不在於某個人。”

夏侯獻表示受教。

其實這些觀點在百花齊放的春秋時代是很有普適性的。

但自從漢家中途被篡還能二次複興之後,這種“天命所歸”的信念就逐漸開始深深植入人們的腦海。

“元凱每次來講經我都有新收獲。”夏侯獻點點頭,親切地叫著對方的字。

其實在這個年代很多人沒必要非要等到二十歲才行冠禮。

杜預也十八歲了而且已經出仕,於是家族中幫他舉行了冠禮,取好了字。

同樣的,鐘會也不甘心做個“小孩子”,並且他總覺得大將軍叫他“鐘君”顯得不太親切。

杜預笑了笑,“大將軍過譽了。”

就在這時,兩人都聽到門外傳來一個聲音,杜預一聽頓時就不自覺地皺了皺眉。

“明公,不如在下先....”

“元凱且先留步。”夏侯獻笑道,“鐘士季又不是猛獸,又不會吃了你。”

“明公!”鐘會大步走了進來,餘光掃了一眼杜預,卻裝沒看見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