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分潤(1 / 2)

“淮南都尉楊弘此役表現不俗,他部郡兵不僅在滿太傅的編下圍殲了吳將秦晃,還在之後全琮派兵截殺我揚州軍後方時,拚死力戰,掩護大軍撤退。”

“這一點,滿太傅的戰報上寫得很清楚,諸位沒有異議吧?”

見眾人暫時沒表態,王淩繼續說道:

“另外,郭刺史麾下部將王彧也有很大斬獲,此二人我還算了解,都是一步一個腳印在戰場上拚殺出來的武人。”

\"私以為,這樣的人是我大魏邊郡將士的縮影,若是不好好犒賞,會寒了邊關將士們的心啊。\"

裴潛、盧毓等人點點頭,算是同意了王淩的說法。

不過他們都知道,方才提到的這兩人都是王淩在淮南時的心腹,就這麼大大方方的提出來,未免太直接了點。

但轉念一想,大家來此處不正是為此事而來嘛,這尚書台不用麵見皇帝和群臣,大家又都是熟識,何必藏著掖著。

“司空以為該如何賞賜?”

盧毓深知這場聚會的基調,索性加快進度,心說:彆磨蹭了,趕緊的吧!

王淩一看,這盧毓倒是識趣。

略作思考了一下,說道:“楊弘做安豐太守、王彧做鐘離令,如何?”

“至於布帛、糧食等賞賜就按以往的規矩來好了,我這裡隻針對職位提出建議。”

王淩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尚書們還能說什麼呢,何況對方的要求也不過分,於是簡單討論了一番便通過了。

這場討論似乎是回合製,王淩說完後便到了司馬懿的回合。

司馬懿緩緩道:“諸位都知道,我大魏東線戰區向來是豫、兗、揚一體的。”

“此役吳軍來得很急,揚州各地一時間毫無準備,多虧了豫、兗州二州的及時支援,才得以穩住局勢。”

“我聽聞汝南太守王觀,在得知芍陂軍情後主動發兵救援,及時占據陽泉城,從而保證了我淮南大軍糧道的通暢。”

聽到這個名字,有一員尚書台官員驚訝地開口:“王偉台如今竟然隻是五品太守?”

他並沒有關心事情本身,而是驚訝於王觀目前的官職。

這王觀是寒門出身,起家是做的曹操丞相府文學掾。

明帝時期做過治書侍禦史,後任司馬懿太尉府的從事中郎,後又在朝任尚書。

到了正始初,他便做到了河南尹。

然而,河南尹很快被換成了杜恕。

當時的司馬懿心中很是不滿,儘管王觀是因病離任的,但夏侯獻竟然把那個討厭的家夥弄上去,明擺著是來惡心自己。

司馬懿後來想了想,王觀也是四朝老臣,資曆不淺,等他病痊愈後可以複出當個九卿。

那個時候前任少府楊阜病故,位子空了出來,但還沒等王觀病好,少府的位子就被王肅占了。

終於等王觀痊愈了,恰逢太仆的位子空缺出來之時,卻又被王淩搶了先,安排令狐愚去做了太仆。

無奈,廟堂裡的官位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他本想讓王觀再等等,誰知對方主動請命,出任地方。

說實話,以王觀本身的資曆便足夠做到九卿,何況此役還立下戰功,太傅滿寵對他此役中的評價甚至高過揚州刺史郭淮。

“王偉台入朝擔任大鴻臚。”

司馬懿的語氣不是詢問,而是一種不容置疑的態度。

從這點就能看出他和王淩兩人需求的不同。

王淩還是放不下自己揚州的根基,而司馬懿更看重廟堂的助力。

當然了,司馬懿在揚州當過幾年大都督,麾下的舊部也有不少。

但這又是一個尷尬的點了,他關係較好的那些將領,跟王淩關係也很近。

比如張虎、張穎、蔣班等人,司馬懿有時候也搞不清楚他們到底是誰的人,也不敢貿然提拔。

就在司馬懿他們那裡討論得熱火朝天時,他們或許沒注意到,此時的夏侯獻和司馬孚兩人仿佛是置身事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