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整頓太學(1 / 2)

桓範開口道:“丞相有功於社稷,今受命開國,藩衛魏室,此乃國家之幸,還請丞相萬莫推辭。”

“丞相,大司農所言極是....”

還沒等那人說完,夏侯獻伸手止住。

他看向群臣:“諸公厚愛,本相銘記於心....然,獻自輔政以來雖略有微薄之功,卻是儘臣子本分,不足道哉。”

他又回首看向天子:“陛下,臣平生所願是輔佐聖君,匡定四海,但這封公建製,臣不可拜受,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曹啟萌萌地點了點頭,對於這些門道還不甚清楚。

在宮中,他隨手賜給宦官內侍們東西,他們都大大方方地叩謝天子恩情,這還是第一次送人東西,送不出去的。

“開始吧。”

夏侯獻沒給群臣再次勸進的機會,開始了本次朝會。

太常羊耽和少府王肅聯合上表,先由太常進言道:

“啟稟陛下,我朝自黃初五年複設太學以來,如今已經二十多年。”

“明皇帝在位時又於青龍年間設立崇文觀,足以見我大魏對興辦太學之重視。”

“然,這二十年來太學培養出的人才卻是寥寥無幾。”

“這是為何?”天子曹啟問道。

少府王肅出列,拱手回道:“啟稟陛下,老臣曾任崇文觀祭酒數年,對太學的情況多有了解。”

“首先,太學博士的選拔門檻過低,導致授業水平參差不齊。”

“原則上,太學博士者必須通曉五經,然而有些博士卻隻能教授一部分,有的甚至隻通一經。如此博士,如何能教出優秀的學子?臣以為......”

聽到這裡,夏侯獻心中想道:

起初太學設立的目的,便是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選官製度相互製衡、互相補充,初衷絕對是好的。

曹魏太學中規定,初步先讀兩年書,通一經則可晉升為“弟子”。

再學兩年,通兩經便可出仕做文學掌故。

之後再兩年,通三經可補太子舍人。

再四年,五經皆通便可補郎中,這便是廟堂官職了。

十年五考,路線清晰,不得不說曹丕在向士族妥協的同時也做出了一定努力。

曹叡也非常重視太學,他修建崇文觀作為太學博士和學子們的校舍,並多次下詔勸學。

但結果收效甚微。

不僅是師資力量不足,學子們對太學也大多不看好。

有誌之士覺得太學博士水平不高,學不到東西。

高門子弟更是不屑一顧,在他們看來,明明被族人推薦一句、鄉裡托關係定個品便可出仕做官,誰要去寒窗苦讀十年啊。

久而久之,便亂了套。

雖然曹叡給的福利很好,不僅提高住宿條件,還免除太學學子的兵役,但這反倒成了想要來逃避徭役、混日子之人的天堂。

僅剩的一些真正用功的寒門子弟,更是淒慘。

因為科考官會故意刁難。

據《魏略》記載,考官會給學子劃重點,嗯....反向重點。

然後審卷時,對於經文的理解不做重點評價,卻是在字跡、標點等無關痛癢的地方挑刺。

結果就是,合格者甚少。

為什麼這麼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