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彆看生意不起眼,還真就讓蔣英庫賺到錢了,由於根本就沒什麼競爭的,他賣水果賺的錢,比大學教授賺的都多。
蔣英庫選對了路子,越乾越有勁,每天起早貪黑的,幾年的時間下來,手裡就攢了不少錢。
不過此時改革春風已經吹滿地了,做小生意的越來越多,賣水果這行的競爭開始激烈了起來,於是蔣英庫覺得,是時候該換一個行業了。
1984年五月份,蔣英庫決定去南方考察一下項目,他直接去了當時國內經濟最好的廣州市,經過一係列的走訪調查,發現當地的瓷磚生意非常紅火。
這玩意當年還是稀罕物,尤其是在北方,能用的起瓷磚的都是大富大貴的家庭,普通人連見都沒見過。
當年能生產瓷磚的廠家,都是南方的企業,所以這東西運到北方之後,不僅賣的很貴,而且供不應求。
另外瓷磚和水果不一樣,保存起來非常方便,有個庫房就可以了,基本上沒什麼損耗,所以蔣英庫最終決定,就回去乾這個生意了。
回到肇東之後,蔣英庫租了一個門市房,開始從南方翻騰瓷磚回來賣,讓他自己都沒想到的是,小店開業之後,生意好的出奇,很快就忙不過來。
賺到錢之後,為了擴大規模,蔣英庫把老家的弟弟將英權、叔伯兄弟蔣樹海和蔣樹淵都叫了過來,幫他忙活這個生意。
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蔣英庫在親友的心目中,變成了成功人士,因為人隻要有了錢,說話就硬氣了,即便是去老丈人家,夾菜也沒人敢轉桌了。
很多人有了錢,第一件事都是衣錦還鄉,回老家看看,蔣英庫手下的這幫在他這混飯的親戚也經常提起此事,但卻都被蔣英庫婉拒了。
蔣英庫不是不想回去,而是覺得時機還不夠成熟,他想等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大老板之後再回去,到時候修個路造個橋啥的,那可就光宗耀祖了,族譜都能單開一頁,這才是他想要的效果。
這時候蔣英庫賺來的錢,都是合法合規的,但是隨著事業越做越大,想不到的風險也隨之而來了。
到了1990年,蔣英庫的瓷磚生意開始走了下坡路,由於相關部門拖欠工程款,再加上領導換屆,蔣英庫當大老板的夢想,基本上是破滅了。
錢收不上來,可是還有好幾個兄弟跟著自己吃飯呢,這段時間蔣英庫經常徹夜難眠,經過多日的冥思苦想,最後蔣英庫終於想明白了一件事,要想混的穩當,就必須得有背景,說白了就是上邊有人。
但求人不如求己,如果自己能混到體製內,很多事情辦起來就容易多了,如果再能混個一官半職的話,那離發大財就不遠了。
不過蔣英庫一沒有學曆,二沒有關係,想要進體製內的話,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花錢托關係,說白了就是直接買個職位。
這個辦法從古至今,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主要的難度就是大部分人都沒錢,但是蔣英庫不一樣,雖然生意走了下坡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托關係的錢,他還是能拿出來的。
俗話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錢準備好了,機會自然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