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疑並不是要不要出手,這個價兒餘耀沒興趣。猶疑的是到底是不是真品。
此時,餘耀身邊的楊銳似乎也對這件青花釉裡紅起了興趣,撥了撥餘耀的胳膊,同時看向餘耀。
餘耀還在沉吟。
若說清代的青花釉裡紅,以雍正為最,特彆是釉裡紅的發色,呈現鮮紅,又被稱為“寶燒紅”。而康熙時期的青花釉裡紅,紅的顏色有些發黑。至於乾隆朝的青花釉裡紅,比康熙強,比雍正差。所以雖然水準不低,但是特點也不那麼鮮明。
楊銳一看餘耀也拿不定注意,便耳語道,“氣氛有點兒緊,價兒又太貴,算了!”
楊銳說氣氛,是因為他觀察到有兩三個人已經對這件青花釉裡紅梅瓶躍躍欲試了!
餘耀一聽,眉頭忽而舒展,扭頭耳語道,“說得好!放棄就對了!”
“啊?”楊銳一愣,但此時不宜多說,既然餘耀說了放棄就對了,那就回頭再說吧。
餘耀這是從楊銳說的現場氣氛,一下子想到了瓷器燒造的氣氛,結合之前的判斷,徹底看明白了!
在瓷器燒造的過程中,氣氛是個專業名詞,指的是瓷器所處的燒造環境。
簡單來說,在瓷器燒造的過程中,其實就兩種氣氛,氧化氣氛和還原氣氛。
燒窯的時候,如果要開著火門,氧氣就能進去,瓷器就處在氧化氣氛之中;要是關著火門,沒有氧氣進入,那窯爐裡就是一個還原氣氛。
釉裡紅,就是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而且銅作為著色劑,不太穩定,溫度高了,那就“還原”沒了,見不著紅色,徹底報廢。溫度低了,那就會發黑,黑得輕一點兒勉強可以,要是黑得厲害,那也得報廢。
一般人可能想象不到,這個溫度的控製範圍是多少呢?
10攝氏度以內!
要知道,瓷窯中可是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在這個基礎上控製10攝氏度的誤差,難度可想而知。
這個難度,說的是古代窯工麵臨的。因為現在不存在了,科技發達,瓷窯裡設有溫控表,燒的又是燃氣,可以快速精準地調節溫度。
所以,釉裡紅這個品種,在曆史上成品率很低,也不能長期維持。籠統歸納一下,也就是元代到明代初期、清三代康雍乾時期,這兩個大階段充分燒造過。
這其中,以雍正的釉裡紅最為鮮紅,同時沒有暈散。但是,即便是雍正釉裡紅,一塊紅色之中也不會這麼均勻,這是當時的柴木燒窯這個基礎決定的,溫控誤差可以做到10攝氏度以內,但要保持精準的穩定是不可能的。
而這一件青花釉裡紅,雖然顏色不如雍正釉裡紅鮮亮,有乾隆朝的發色特征,但是紅得過於均勻了,雖然也不是完全均勻,但已經超出了應有的範疇。
這必定是現代瓷窯利用溫控表精細掌控窯溫的結果!
雖然解釋起來比較複雜,但其實在餘耀腦中隻是一小會兒的工夫。
對於這種頂級高仿,以餘耀的眼力,尚且是在波折中才看明白,所以其他有人躍躍欲試一點兒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