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重遠見餘耀表情有些凝重,一時也沒開口問話。
餘耀長長呼出一口氣,“沈老,這畫,是有問題的。”
“怎麼說?”沈重遠心下一沉。
“咱們先說材料,這畫絹是老絹不假,但是宋絹,不是唐絹。”
“啊?我仔細研究過,這是單絲熟絹,不是雙絲熟絹啊!裝裱用的綾子確實是清初的不假。”沈重遠的眼力,客觀來說,自是不及餘耀,但他也絕非庸手。
絹和綾,都屬於絲綢,主要區彆在於絹是平紋絲織物,綾是斜紋絲織物。所以,絹用來作畫更合適,綾用來裝裱更合適。
絹有生絹和熟絹之分,和宣紙的生宣和熟宣有點兒類似,生絹未經處理,吸水性強;熟絹經過處理,不易吸水。
唐代之前,作畫多用生絹。唐初熟絹出現,也就成了唐代工筆畫盛行的一個基礎。生絹因為吸水性強,很難畫工筆。
絹也有單絲雙絲之分,很簡單,單經單緯的是單絲絹,雙經單緯的是雙絲絹。行家用放大鏡能看明白。
唐畫絹本,都是單絲絹,五代時期,才逐漸開始出現用雙絲絹作畫。
所以,如果拿著一幅雙絲絹的絹本說是唐畫,行家隻憑這一點就可以否定。
但是反過來,就不能這麼用了。
五代以後出現了雙絲絹,不代表五代以後的絹本再也不用單絲絹了。五代之後一樣還有單絲絹的使用情況,而且出現了起伏。宋代是單絲雙絲都很多見;明代則多是雙絲,到了清代,卻又成了以單絲為主,少見雙絲。
當然,沈重遠也不是隻憑單絲絹就判斷,也是結合了其他一些畫作特點。
“單絲絹不是重點。重點是這熟絹的處理手法,不可能是唐代的。”
餘耀接著解釋道,“這一點不太容易辨彆,特彆是曆經千年之後,但也不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唐代的熟絹,不會刷漿,宋代才有漂煮加刷漿的綜合手法;所以,從絹的質感和絹色變化上,能找出不是唐絹而是宋絹的端倪。”
“怪不得你拿著放大鏡看了這麼久!”沈重遠倒抽一口冷氣,“我都有點兒不知說什麼好了!上次鑒定仿董其昌的老蘇片,你用的是‘形而上’的法子,現在卻又是對畫絹細致入微!”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嘛。”餘耀心道,這一點確實是費了勁了!
“那,這是一幅宋人仿的唐畫了?”
餘耀卻又搖了搖頭,“絹是宋絹,但畫卻不是宋畫!”
“什麼?難不成和裝裱材料一樣,是清初的仿品,用了宋絹?”
“這個······”
“直說無妨,又不是真花了一幅唐畫的錢,而且我那明鈞花盆,就是白送給老友又如何?”
“不要說清初,怕是連民國也到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