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你急,你還更急了。”吳臣擺擺手,“這事兒,得先看乾隆是不是真得到了傳國玉璽,又是不是真有可能丟失在京杭大運河。因為,從常規情況來看,他不太可能帶著傳國玉璽路過大運河。”
餘耀接口道,“其實,我也是因為吳處先說了這是勾連傳國玉璽的線索,才借此理解刻字的意思。這‘內位’容易理解,應該是皇後;這‘定龍’,若是事先不知,且得好好琢磨一番。”
吳臣點點頭,“推理這個,也能更好地判斷謝流齋在民國時期的線索。”
楊四海笑而不語,楊銳抽了口煙,“得,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辛苦老吳磨豆腐。”
吳臣聽出楊銳是拿“辛苦娘子磨豆腐”的梗來調侃他,也不在意。
其實乾隆這事兒,確實值得推敲一番。
從後唐末帝李從珂抱著傳國玉璽投身熊熊大火之後,傳國玉璽就再也沒有一個相對確鑿的消息了。後世雖然出現了各種傳說,但都很難讓人采信。
而乾隆曾經得到過傳國玉璽,這個連傳說都沒有過。
不過,正史上,卻有乾隆認定偽璽的記載。
根據《清太宗實錄》,皇太極掌權以後,派多爾袞攻打察哈爾的過程中,多爾袞曾經很意外地得到了“傳國玉璽”;皇太極拿到“傳國玉璽”之後不久,便借著這個由頭,正式建立大清,登基稱帝。
這件事兒記載很明確,而且根據後續幾代皇帝的“實錄”,從皇太極,到順治、到康熙、到雍正,這方“傳國玉璽”一直於皇宮存在,而且有使用記錄。
但是,到了乾隆時期,這方“傳國玉璽”,卻就此棄用了。
因為在乾隆十一年,乾隆親自認定,這方“傳國玉璽”是假的。
其實,認定是“假的”,從眼力上來說,並不難。這幾代皇帝,也並不是沒眼力。
這一方所謂的“傳國玉璽”,很有可能是皇太極為了顯示自己是“受命於天”的正統真龍,從而策劃多爾袞演了“一出好戲”;而後續幾代的皇帝,不管真假,估計也隻能配合到底。
那乾隆為什麼突然不“配合”了呢?
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認定這一方“傳國玉璽”為假,不是獨立的,前後幾年,他先後排除了三四十方假玉璽。
乾隆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瘋子,相反,肯定要比一般人聰明。結合他認定大量玉璽為假的情況,大致可以推斷,他極有可能得到了真的傳國玉璽。
即便沒有得到實物,應該是得到了線索,而且是很有希望有結果的線索。
從乾隆十一年的情況,再看乾隆十三年。乾隆十三年,乾隆帶著富察皇後出宮了。
這裡麵有兩個情況,第一,乾隆對富察皇後“鐘愛異常”;第二,富察皇後當時剛剛經曆喪子之痛,受到打擊之後身體很差,否則也不會在路上就去世了。
明知道心愛的皇後身體不行,還要帶著她長途勞頓,有史料說是乾隆為了讓皇後散散心。但是,富察皇後不是心情不好,是悲傷壓抑加身體受損,散心有毛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