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蘭亭序,千古之謎(2 / 2)

玩寶大師 青木赤火 4787 字 10個月前

傳世的《蘭亭序》,都是摹本或仿品。曾經有一幅《蘭亭序》在曆史上一度被認為是真跡,但後來經過大量考證,又確定是馮承素使用“雙鉤填墨”的摹本,並非真跡。

有關《蘭亭序》的發掘和收藏,又不得不提一提喜歡“毀古不倦”的乾隆皇帝。

乾隆四十四年春,他已經收集到有關《蘭亭序》的六幅作品。

雖然其中並沒有《蘭亭序》真跡,但也都是曆史上的名品,其中就包括馮承素的那幅摹本,另外五幅是:虞世南摹本、褚遂良摹本、柳公權書《蘭亭詩》並後序,董其昌臨柳公權《蘭亭詩》,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

這六幅作品,可謂真跡之外價值最高的相關藝術品,能收集這麼多,已經很不容易了。不過,這位乾隆爺還是意猶未儘!他又讓大學士於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闕筆,再成一幅。

這也就罷了,畢竟是補齊闕筆,而且於敏中也算得上書法家,書法風格於董其昌相近。

可是,意猶未儘的乾隆不止多“造”了這一幅,自己居然又臨了一幅!

可能是他也知道自己的水平不大行,沒敢臨唐人的作品,而是臨了“董其昌臨柳公權”那幅。

於是乎,前麵六幅,加上於敏中補闕的一幅,再加上乾隆皇帝隻能算得上“湊數”的一幅,一共八幅,成了著名的“蘭亭八柱冊”。

因為乾隆皇帝為了“一永其傳”,將圓明園的“坐石臨流亭”改建成“八方重簷亭”,換了八根大石柱,每根柱子上刻一幅,“蘭亭八柱”由此而來。

不過,就此再想想,乾隆酷愛古董古籍珍品,又是君臨天下的皇帝,就連他也沒找到真跡,那真跡從唐代以後沒有傳下來的可能性極大。

對此,如今盛行的說法是,《蘭亭序》被唐太宗李世民帶著下墓陪葬了。

有些綜合正史、野史、傳說的本子,聽起來還有鼻子有眼的。

據說,王羲之對《蘭亭序》也珍愛異常,因為他後來曾經也試過,再也寫不出這種水平的作品了。於是,王羲之將《蘭亭序》作為傳家之寶。

傳至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已是南北朝末期。不過這個第七世孫少年時出家了,法號智永。這個智永作為王羲之的後代,不癡迷書法也說不過去。他癡迷到什麼程度呢?在出家的永欣寺,他把自己關在一座小樓裡苦練書法,發誓“書不成不下此樓”,就此苦練三十年。

智永後來確實也成了曆史上的一位書法名家,雖然比不上王羲之王獻之,但,“真草千字文”了解一下。

智永活了一百歲,很長壽;但他是個和尚,沒後代;王羲之將《蘭亭序》作為傳家寶的願望就此中止。不過,智永沒兒子,還是有徒弟的,他臨終前將《蘭亭序》傳給了徒弟辨才。

辨才為了不負師父所托,在屋梁上悄悄鑿了一個洞,將《蘭亭序》藏在了裡麵。

此時已是唐代貞觀年間。皇帝李世民聽說《蘭亭序》真跡在辨才和尚那裡,多次安排人想弄過來,不過辨才軟硬不吃,就是一句話:師父圓寂之後,貧僧也不知那《蘭亭序》的下落。

李世民一看,軟硬不吃,那就智取。不久後,一個書生“無意中”認識了辨才。這個書生的書法造詣很高,和辨才相談甚歡,感情愈發深厚,最後成了“知己”。

有一天,書生竟然帶了兩幅王羲之的真跡來找辨才,知己共賞析。聊至酣處,辨才感歎,說你帶來的書法,雖然都是王羲之的真跡,卻不是極品!就著這個話頭,書生經過一番試探和套路,終於讓辨才說出了自己有一幅王羲之的神作。

繼續套,辨才猶豫再三,說出了《蘭亭序》。書生自然“不信”,說辨才吹牛,連同鄙夷的眼神一起發揮。

辨才一時沒控製住,居然從房梁上取出了《蘭亭序》!

這書生仔細查看之後,居然直接將《蘭亭序》收入袖中,同時拿出了皇帝的詔書!

原來,這個書生就是監察禦史蕭翼!

辨才此時才知上當,但悔之晚矣!

李世民由此得到《蘭亭序》。辨才和尚就此憂憤成疾,沒過多久就撒手去了。

李世民在世時,命不少書法名家作《蘭亭序》摹本,同時還有“拓本”;而駕崩之後,《蘭亭序》作為陪葬品被他帶進了棺材。

如果,《蘭亭序》真跡確實陪葬了,那眼前這一幅又是什麼情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