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平反張居正(1 / 2)

隨著一係列新政的展開,陝西如同一道晴天霹靂一樣,給沉寂許久的大明帶來了一絲絲震顫。

朱由校的新政短時間內便引起了幾為巨大的震蕩。好的消息不需要宣傳,自有百姓廣而告之。陝西,山西,四川,以及不遠處的河南多地。越來越多的底層民眾為了生計,不惜拖家帶口跋涉千裡,也要趕到這荒涼的陝北高原,隻為了加入這生產建設兵團,自願的成為一名勤勞的兵團人。僅僅不過月餘的時間,生產兵團便招到了數萬戶百姓。

陝西這座古老的黃土高原,正在以另一種方式煥發出嶄新的生機。

就在同時,在沉寂許久了的京城中。朝堂上的眾人並沒有因為內閣次輔的離開而展現出格外的興趣,這一場權力的更替似乎與這群好鬥的文官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禮部中錢龍錫等人所料想的批判也是遲遲沒有粉墨登場。

儘管帝黨一直保持著沉默。可前身是東林黨,大部分骨乾成員還是東林黨的清流並不會。翌日,從南京千裡迢迢送來的一封奏章再次掀起了朝堂上的爭端。

早在山東之亂時便被皇帝一腳踢到揚州,時至今日還掛著禦史身份在揚州和鹽商之間打交道的楊漣。不知道是出於不甘沉寂,還是有人刻意指示。東林第一鬥士在天啟朝再一次展現了他的勇敢。他要為已經被清算了的太師——張居正平反。

內閣之中,閣老們商討著這一件事。在場的諸多閣老,在新的權力格局下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原先的浙,昆幾黨。他們可是當年倒張的絕對主力。

內閣之中一時之間無法達成共識。可不甘沉寂的清流們此刻為了試探皇帝的態度,不惜把事情繼續鬨大。越來越多的奏章飛進了皇宮之中,甚至已經有人彈劾起了內閣首輔黃立極。

關於張居正,他是一個複雜的人。生前儘享殊榮,可死後卻被清算。他也有他獨特的一麵,甚至號稱大明朝最清廉,最剛正不阿,並且還是一直被張居正所打壓海剛峰都破天荒的評價他: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可就這樣一個好稱,以一己之力為瀕臨死亡的大明朝續命三百年的張居正。卻在死後遭到了一手帶大的皇帝最嚴酷的清算。他的幾乎所有政策全都被朝廷放棄,他的兒子也因為他被錦衣衛殘忍的折磨致死。

關於萬曆對張居正為何這樣,當時萬曆皇帝的想法早已經無人知曉。張居正更多的像是霍光一樣。可年幼的萬曆皇帝,乃是明穆宗的親子,不是海昏侯。張居正生前之時就應該料想到自己的未來。隻可惜在他生命的最後,萬曆皇帝並沒有漢昭帝對待霍光一樣。相反的倒是他最信賴的學生率先跳了出來。

文官苦張久矣,萬曆皇帝自然不可能違背所有人的意思。

所以在失去了張居正之後,張居正變法也就隻是草草結束。給人留下了一個最後拯救大明朝的希望。

平不平反張居正,就如同明憲宗當年平反於謙一樣,更多的就是出於政治目的。眼下,清流們的意圖已經徹底達到,這一場戰火已經徹底席卷起來。

內閣被彈劾,自然就要避嫌。所以留在京城的內閣成員隻好快馬將這一封封奏書全都送了過來。

西安城內,朱由校和孫傳庭,王象乾三人正在探討陝西未來該怎麼辦。

如今洪承疇,陳新甲還有一大批年輕,有朝氣的官員加入到了這裡。在孫傳庭這年輕的班長帶領下。陝西人民爆發出激昂的奮進態度。

陝北,蒙古,甘肅一帶。原先的地震災區老百姓正在不斷的進行著生產建設。一間間整齊的窯洞,一座座新城正在不斷的建設之中。

陝中來來往往的商人走在正在擴建的直道上,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朱由校看著麵前沙盤上一處處插上紅旗,正在施工的地上,嘴角也是忍不住的往上揚了揚。

看著高興的朱由校,一旁的孫傳庭吞吞吐吐的,有什麼話著急著說。

孫傳庭有私心,他也想要在陝西建立一所北京那樣的大學,雖然他是封建的讀書人,可這樣一個開放的時代他還是敏銳洞察到了教育模式改變的重要性。隻是他不知道該怎麼張口,又不知道現在這個情況陛下會不會答應他。畢竟身為陛下心腹的他,可在陝西兩年確是建工平平。

“伯雅,是不是想在陝西也搞一所大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