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幾名力士,抬著一塊重達上千斤的石碑緩緩的出現在眾人的麵前。緊隨其後的便是為首的張溥,以及緊跟張溥後麵的便是對於在場眾人來說,可算的上是老熟人的兩人,其中一個便是侯恪。
看著張溥這出場排麵,在場的這些不願意來,或者看著侯家麵子來的“大人”,心中也是不由得悻悻起來。
“諸位,我江南士紳大部分都受業於我東林先師。今天張某不才,盛情邀請諸位前來,所為何事,不過是想請諸位見證一番石碑的落地。”
話音落下,隻見得張溥三人一下拉開了蓋在石碑上的紅布,上麵赫然便是當前不久張溥所攥寫的《五人墓碑記》,為了使得這片碑記更加聲傳江南,更是由一字千金的江南大儒董其昌,親自所書。
江南好風流,江南多才情,可江南更多的還是士紳們在茶餘飯後,喜聞樂談的朝堂之事。
有的事隻需要一個契機,或者隻需要一個帶頭人。通讀這一篇五人墓碑記,蘇州士紳們便立刻明白其中的深意。
儒家文化配合程朱理學在蘇州迎來了新的發展。亦商亦官的蘇州人眼裡,最好的聖人明君便是宋高宗,元太祖那樣的皇帝,將朝堂之事儘力賦予忠賢,皇帝垂拱而治那才是最好的。
可以說,就這一方麵明朝除了明孝宗再也無人做到。所以在蘇州士紳亦或者是江南的眼裡,大明朝的皇帝身邊可是有不少奸佞所在。
“給我大人,各位蘇州大儒。今天我大明朝堂之上,儘多不忠,不孝,不賢之輩。我蘇州士紳,世受皇恩,自當忠心為國,直言朝陽,上奏天庭,陳達陛下,匡扶朝政!”
在摸清在場人的態度後,張溥似乎是有準備的站了出來,在身後的兩位大人的支持下,勇敢的喊道:
“張某不才,受恩東林,可卻無力報負,如今東林書院在閹黨手中而滅!可他們滅掉的不過是東林的身,東林的魂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在蘇州,在江南每一個讀書人的心裡。閹黨所謂新政,實在乃是坑害我讀書人之舉,我東林子弟更奮起而上,讓皇上,讓朝廷知道,大明還有我們這些忠義之士!我提議,我們蘇州青年學子都加入到我們複社裡來,然我們一起複興東林,告慰先賢!”
……
天啟三年的年尾,平靜的蘇州在這尹山湖畔再次生出點點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