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影評(1 / 2)

寫影評,不就是挑刺嘛!

其實,沈旭東對影評人沒什麼好感…

影評人的角度一直是結果,而不是過程,完全是把電影拍攝整個流程給閹割下來,隻看結果…

結果是無價值論的。

從導演角度來說,背後的製片人才是操盤手,選角,題材,經費,剪輯他們都會插一腳進來,導演不僅僅是一個分鏡設計大師一個鏡頭語言塑造者,也是一個動作指導,配樂,服裝的半兼職。

完事了還得找金主賣吆喝討一個投資。

而影評人隻會看結果,來否定導演的全部辛苦…

如何成為影評人?

牢記以下詞彙:克製、荒誕、母題、升華、小眾、荒謬感、批判性、後現代、意識流、沉浸感、長鏡頭…

對了,還有,人文關懷、社會意義、時代縮影、高級審美、人性考驗、大量隱喻等等…

一篇論文扯到這幾個詞,你寫的就算影評了!

當然啦,最重要的是屁股!

你是準備批評還是表揚?

譬如《英雄》,有一篇《自殺、殺手、權力狂與戀屍癖》的‘雄文’,流傳很廣,各種解析《英雄》,各種批評秦始皇,其實就是借著電影批評阿謀…

再比如《爛片之險途奪寶》,知乎上一群大V影評人都是‘為朋友點讚’、‘後現代隱喻色彩’…

為什麼《爛片兒》會有那麼多影評人點讚?

因為這電影的導演叫羅登,知乎影評屆大V!

你看,豆瓣2.9分的電影都能給你解讀出‘後現代隱喻’…

所以嘛,影評人主要看屁股!

現在批評《英雄》是主流,沈旭東肯定不能隨大流…

批評肯定要批評的!

“最乏味的藝術,就是把話都說儘,《英雄》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和平兩個字從秦始皇嘴裡說出來就覺得尷尬!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的秦王突然變成聖母了?”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兩千多年前,這片土地上還分為七國,無論是彼此攻伐,還是交流貿易,都在用不同的衣冠文字,不同的語言貨幣。天下紛擾割治五百餘年,人們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局麵倘若一直延續下去,今日的華夏跟西歐各國恐怕也沒什麼兩樣,這世間也再沒有一個九州四海並舉,三山五嶽共存的泱泱大國了。”

“統一華夏,算不算蓋世功勳?統一文字,算不算?車同軌書同文的功績,比你我想象中還要大!”

“始皇帝能不能歌頌?當然可以,1964年,教員在會見外賓時,點評秦始皇是個實乾家:“在我看來,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孔夫子講的空話大於實際。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有些製度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超過他的。””

“咋了?允許你們歌頌所謂的康乾盛世,就不許我們拍秦始皇了嘛?”

“我們不談什麼價值觀,隻說電影,《英雄》是不是好電影?”

“3000萬美元,一流的明星,色彩、配樂、打鬥效果,無一不是世界級彆;”

“從敘事角度來講,《英雄》的敘事模式借鑒了《羅生門》,事實上,這種模式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的多視角、分段式敘事,展現了同一故事的不同角度,刻畫了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的各自經曆和感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