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皆知!”
“行,我懂了。”
陳曦立刻明白過來,轉身準備去找宣傳部門,高芬芬接過報紙,大概瀏覽了一下,然後道:“張藝某被專家、教授批評很正常啊…”
“那是因為他之前不是我們的人,我們的人就不能被欺負!”
說著話,掏出手機,劈裡啪啦開始打字…
“你要發微博嗎?”
“對呀…”
“那你寫,我先看看這些評論!”
……
《駁朱大可、肖膺論《金陵十三釵》》
“我老早就看很多所謂的專家、教授不爽了,不是你專業的事也能插嘴!”
“先說一下,《金陵十三釵》是電影《避難》的升級版,《避難》是1988年峨眉電影廠拍攝的作品,取材自《魏特琳日記》,所以,這個故事是有原型的!”
“其次,評價一部電影,不提電影本身,不說電影的構圖、美術、置景,甚至連劇情也不說!說什麼‘討好美國觀眾’,難道美國人就不是人了嗎?一部投資超過兩億的電影,追求票房收益,起碼收回成本,有什麼問題?中國觀眾需要討好,美國觀眾就不是觀眾了?你也太歧視美國人了吧!”
“還說什麼‘情色愛國主義’,難道民族苦難的劇情就不能有情愛的展現?你到底看沒看電影?我真懷疑,你看了幾個宣傳稿,然後就杜撰了這篇文章!”
“至於肖膺‘叫獸’的文章,我也看了,我先表態:我是魯迅的鐵杆粉絲,所以,魯迅先生的文章我也有研究,他這段話的背景是民國時代!你拿民國的背景比較現在社會,真牛!”
“另外,這不就是人類本來的劣根性嗎?就跟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一樣,直接把人類的劣根性歸納到中國人身上…自我矮化!
他還覺得自己特牛逼…實際上就是臭傻逼!”
“張藝某導演為什麼不能拍《金陵十三釵》?任何有良知的中國導演都有想法拍攝一部關於侵華戰爭的電影,我也不例外,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恥辱,我不講仇恨,不講山川異域,不共戴天,但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我們這些後輩沒資格也沒有理由替前輩們忘卻仇恨!”
“我講一個我很動容的小故事:我在南京上初中,班上幾乎都是南京本地學生,那一年拉防空警報,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時我們正在上地理課
地理老師突然說:“同學們,認為自己是南京人的請起立。”
沒站起來的人寥寥無幾
老師又說:“父母也是南京人的,可以繼續站著。”
至少一半的同學坐下了
老師再次開口:“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也是南京人的同學請站著。”
這次沒有學生站著了。
老師說,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的。”
“前段時間,有人穿著日本軍服在中山陵,你能想象一個猶太人穿呐崔軍裝在以色列嗎?”
“另外,說什麼《金陵十三釵》衝奧的可以歇歇了,我們跟新線公司商量了一下,這部電影明年五月才會在美國上映,壓根不符合頒獎季的規定!”
“先簡單說一下朱大可叫獸,聽聞此君上課最喜歡做的就是批評中國人,經常播放一些國內的禁片電影,都是抹黑國內官方的,甚至連考試也必須寫一片抹黑官方的文章,但凡有一點積極向上,都是不及格…這叫什麼?公知?我覺得可以叫漢奸或者慕洋犬!”
“至於肖膺叫獸,那就更厲害了,非常典型的慕洋犬…清華美院的叫獸嘛,清華美院每年的作品大家可以看看…(圖片),清一色的眯眯眼,化妝宛如鄉村老屍,為什麼這樣?典型的迎合西方畸形審美!”
“一開始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外國人的審美和我們不一樣,無法理解中國人的美。
但是在好萊塢呆久了,也見了很多頂級模特,人家都是清一色的大眼睛,雙眼皮,美得不得了,那為什麼中國人就是眯眯眼?這個叫醜化!”
“我都明白的道理,肖膺的教授難道不懂嗎?他當然懂,但他絕對不會改的,因為他們的作品是拍給歐美人看的。他們當然要不顧一切地去迎合歐美人醜化中國的需要,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實現自己的國際化,才能順利融入歐美的時尚圈。”
“這幫人自詡世界公民,其實骨子裡已經不是中國人了,我想警告這些人,在全球化的勢頭看似勢不可擋的時候,世界公民是過得最舒服的一群人。可一旦全球化退潮,圖窮匕見的各方都願意首先拿他們祭旗。希望這幫人好自為之!”
“此文潦草,有空的話,我會修改一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