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一鏡到底》斷了後路——都是喜劇,而且口碑方麵也壓製了《泰囧》…
更重要的是院線對《一鏡到底》的支持力度要超過《泰囧》…
但徐爭已經很滿足了——畢竟成本擺在這。
他在接受《人物》的專訪:
“《泰囧》是《人在囧途》的升級…最早《人在囧途》是旭東看了一部美國喜劇《飛機,火車,汽車》,他說這個題材很適合做成中國版的春運…
他設計了主線劇情,找了三四個編劇,塞包袱,然後我執導的,大概隻拍了35天鐘左右,《人在囧途》在宣傳上麵,就很傳統,也沒怎麼使力,結果賣了兩個多億,這個其實還是挺出乎我意料的。”
“《泰囧》的主線框架也是旭東提供,他提議再加一個人物…升級!當然,底色依然是公路片。”
“類型一定要劃分好!”
“旭東…我很佩服他,膽子大,眼光好,執行力高,一旦看好,就下手…”
“拍電影…一個學習的過程吧!”
“旭東跟我說過一個事,就是他第一部監製、製作的電影《人生大事》,說是拍攝入殮的戲份,鄧朝在床上開始給老太太入殮,雖然現場一片嘈雜,隨著鏡頭開始,所有人肅然起敬,包括後麵鄧朝抬著棺材往外走的時候,所有群演眼睛都是紅的。通過那個你能感覺到,中國人天生對死亡有敬意!這個就是學習的過程!”
“電影導演不是一個職業,而隻是依附於某一部電影拍攝過程的臨時崗位,電影一旦製作完成,導演的身份自然就沒有了…”
“學習電影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看電影和拍電影,在拍和實踐中學習成長…”
“下一部電影有倆個選擇,一是繼續囧下去,另一種則是拍個嚴肅點的電影…具體怎麼弄,還得看劇本…”
“旭東沒怎麼聯係我,《泰囧》首周成績出爐,他給我打了個電話恭喜了一下,然後說了‘低調點,你這次出風頭的代價是七八部國產電影票房慘敗!’…”
說到這,徐爭一臉委屈:“他們票房失敗跟我有什麼關係?要知道《泰囧》上映前,《王的盛宴》也好《一九四二》也罷,票房都不景氣的”
好吧,多多少少有點嘚瑟…
《泰囧》票房11億,誌得意滿,正是得意時候,言語裡自然有對前輩的不忿…
確實有不忿的因素——他做導演,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沒人找他拍戲!
現在不一樣了,身份一變,成為十億票房導演,票房就是導演的底氣。
當然,他還不至於得意忘形,說什麼‘獨孤求敗’…
對了,《人物》還問了《泰囧》海外票房情況——國產片的海外成績主要看香港!
不是說香港票房很重要,而是香港票房有國產電影的晴雨表的稱號,一般香港能賣座,東南亞基本不愁賣!
《泰囧》香港票房有點慘淡,上映四天僅收59萬港元。第二周該片就已經在排名中消失,同時淡出各家影院的排片表…
徐爭搖頭:“喜劇這種東西有地域限製的,從一開始,我們就沒考慮過海外成績!”
專訪結束,他看了下手機,黃博發來短信,問他要不要去探班《熱愛》…
《熱愛》這個戲,徐爭當然知道,沈旭東的新電影嘛!
徐爭其實沒有跟沈旭東正式合作過,指的是沈旭東親自擔任導演的電影:《揚名立萬》、《失戀33天》、《一代宗師》還有《唐探》…
想了想,他回了一句‘有具體的地址嘛?’
黃博幾乎秒回‘就在XX區…不遠…’
徐爭算了下距離,確實不遠,於是回複:‘行,我…明天有時間…’
“那我們明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