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重工業電影(下)(4/4)(1 / 2)

看到這,郭凡思考了一下…

他感覺沈旭東寫的不太對——這不就是中國式的好萊塢電影嘛!

重工業?

之前的國產大片也符合他所謂的重工業概念啊。

投資多,特效多,展現視覺奇觀。

接著往下看:我所謂的重工業電影並不是之前的國產大片…

國產大片,三大:大牌導演、大牌演員、巨額投資、豪華道具,在這之中武俠大片尤其多。

但武俠電影慢慢抽空了其內在的文化價值,隻成為展示視覺效果的工具,“好萊虎”撲向中國,他們的大片投資往往在國產大片十倍以上,工業體係更令中國難望項背,在他們麵前,中國的大片落伍了,隻剩一個空殼子的武俠電影自然沒落了。

在那一階段,中國事實上並沒有完善的電影工業體係,依然是作坊式的生產模式。

2010年《阿凡達》的上映,讓我徹底明白了:好萊塢的視覺特效,並不是某個大導演單槍匹馬就能追上的。

所以,必須要搞工業化!

我理解的工業化,指的是擺脫作坊式的生產模式,真正能有一個完善的生產流程,能提高效率,能夠保證持續生產,而不是依靠導演的個人號召力和才能。

要做這個,必須要做大片!

但現實情況是:大片投資高,產出低。

現階段的中國電影市場,中等成本情感、青春、喜劇類電影崛起,撐起了國產電影的票房。

《泰囧》、《一鏡到底》、包括今年的《夏洛特煩惱》…

成本都沒有超過五千萬…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類電影是可以持續生產的,於是成了國產電影主流。

但…這麼搞不行啊,這類電影麵對好萊塢大片,還是要躲著走。

正麵對壘,根本沒有生還機會。

必須要做頭部爆款。

因為好萊塢來勢洶洶,影響力也在逐步擴充,現在好萊塢電影輸出的尚且是美國文化,就已經占領了中國的大片市場,如果好萊塢電影之後學會了講中國故事、比中國電影更懂得抓住中國觀眾的心,那麼資本很快就會湧向好萊塢,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我當年看《功夫熊貓2》,毛骨悚然,因為它太好了,它提到了一個概念:“心靜如水”

不再隻是膚淺的拳腳。而是內功的修煉。

這個詞已經是一種境界了。

真正的集大成者都是內外兼修,慢慢突破和修煉,最終達到一個天人合一的效果。

好萊塢已經對中國文化這麼了解了嘛!

那我們還做個屁的電影…

好在,《功夫熊貓2》隻是個例…

再舉個例子,動作戲,當年有很多中國的動作指導去好萊塢,包括成龍、李連結,但你會發現,通過10年、15年、20年時間,美國有很多人已經學會了怎麼去做,你看現在漫威作品裡麵的動作戲都是他們自己做的。

這個情況會複製到什麼?會複製到類似於10到15年之後,當他們了解了我們的文化,知道怎麼去拍中國觀眾喜歡的電影,再加上他們強大的工業,那就太可怕了。

去年,我們的票房比例是國產電影票房占60%,海外電影是40%,當然裡麵大部分都是好萊塢電影。一旦這個比例反過來,40%國產電影,60%海外電影,或者是好萊塢電影,那麼資本就會直接湧向好萊塢了。

世界範圍內的資本是互相流通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