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郭凡大概明白了沈旭東就是把之前跟他們這批私人——去好萊塢學習的人,說的話,轉述一下,放在網上。
心裡有點暖。
接下來估計就是吹噓《地火》了…
好吧,並沒有。
接下來,沈旭東寫道‘最可怕的是做了一個工業電影,卻和中國文化內核沒關係,市場並不接受!’
比方說我們做一個怪獸片,但這個怪獸既可以出現在美國電影中,也可以出現在中國電影,那它有什麼特色?
當文化內核和美學係統都是中國的時候,我們的觀眾才會更容易產生共鳴感,然後才會覺得我們講的這個故事、我們要表現的情感、人物、文化跟他有直接關係。
一點關係都沒有,比方說《未來警察》、《機器俠》,其實,它們的故事是完整的,但就給人感覺劣質、不可信!
這個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建立科幻審美的關係。
我知道我們有很多科幻影迷,但我們要慢慢來,科幻語境尚未建立,必須要用幾部硬科幻打開場麵…
當我們的硬科幻一部一部地出現,當語境培養出來之後,我們才可以拍比如說一個機器人和一個姑娘談戀愛之類的這種故事。
觀眾才會投入故事裡!
……
其實…這篇東西,沈旭東未必真心認可,他是有意識炒作‘重工業電影’這個概念!
為什麼不乾脆叫“大片”或者“爆款”,非要自己發明一個重工業電影的說辭呢?
其實這玩意跟現階段電影行業言必稱IP,異曲同工之妙!
隻不過,屬於實實在在的國內稱謂。
國外有電影工業的說法,但沒有重工業輕工業之分,他們的大片叫Blockbuster,也就是中文所說的“爆款”。
重工業電影,按照互聯網說辭:一種新的概念!
一個新概念意味著新的故事,而一個好的故事意味著好的估值。
拍電影要錢,這錢從哪兒來?
幾千萬的話,電影公司自己就掏了,但是要拍大片,意味著要幾億投資,就得找銀行借,找機構融資,於是就需要“重工業電影”這個概念,來吸引投資!
太陽底下沒新鮮事,其實,中國電影工業發展到頂峰,也無非就是好萊塢。
我們經曆的一切在那裡總能找到模板。
但媒體不可能翻來覆去講一個古老的故事,現在的信息太多,想要出挑,必須找到新角度。
說實話,沈旭東發自內心覺得‘“重工業電影”,或者說大片,自然是未來的一個方向。但不能因此認為這才是中國電影的未來,這就好像一個考試還不及格的學生,已經在考慮究竟清華好還是北大棒——你先拍好類型片吧!’
但…他需要這個東西…
跟他預料的差不多,這篇微博立刻被主流媒體引用,短短兩天時間,‘國產中重工業電影’、‘電影工業化’成為熱詞…
現在嘛…
需要一部夠分量的電影出現,證明他寫的這些是有道理的。
然後…《地火》上映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