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東一直堅信好演員是好團隊,好的作品塑造的。
角色是根本。
一個角色演得好,在恰巧碰上劇作也好,這演員幾乎是可以吃一輩子的。
誇陳昆總從《金粉世家》開始,唐老師是永遠的諸葛孔明,康熙英俊清臒就是陳道明,白七爺讓陳寶國刻印在一代觀眾腦子裡…
以前,大部分都是戲保人,除非你特彆牛逼,可以做到人保戲!
這類演員極少,最近幾年隻有《知否》的劉琳做到了——大娘子這個角色很是萬人嫌,而且難以駕馭,但演員硬是演出了豐富的層次感,收割了一大波好感。
一名再優秀的演員,如果沒有拿得出手的角色,那也隻能金子被煤炭埋沒,很難發出耀眼的光芒。
同理,名氣再高的流量,沒有演技就是沒有演技。
而且因為名氣,她必須演主角…然後,不管與她一同出演的演員如何優秀,都無法改變爛劇的事實。
主角撐不起來,這個戲還有什麼看頭?
粉絲限定版?
但…互聯網時代,造星模式發生了變化!
以前,就算你不是三大學校出來的,至少也得是專業院校學表演的,才有機會進入圈子!
後來,很多公司開始打造本土偶像——學的其實是韓國、日苯模式——有韓國模式和日苯模式在多年前已經趟平血路,證明並掌握了定位客戶的心理、行為等很多層麵的探索實踐。
至於市場存在與否、有多大這種問題已經沒有討論價值了。
因為模式的執行性、成熟性都的很高。
也確實造出來不少明星…
而且這幫公司跟互聯網深度捆綁,共同開啟了流量時代…
再之後,純粹的互聯網時代,話語權的下放稀釋了明星的神秘感,放大了粉絲的參與感。
粉絲經濟!
基於這一邏輯的粉絲經濟,本質上就是以藝人為核心,通過粉絲對其參與節目、代言產品、微博打榜、演唱會等產品的支持以及消費,從而提高藝人的商業價值。
事實上,比較一下,傳統造星體係下,藝人培育周期長,商業回報也存在滯後性。
如今粉絲的全程參與,不僅可以實現藝人商業價值的迅速轉化,也可以精準定位降低容錯。
這屬於大趨勢,根本不可能扭轉…
你有平台,有製作能力,有流量,自然而然會做選秀…
沒錯,沈旭東準備做選秀…
不過,想要好好規劃一下,至少的確定要捧誰。
……
今年春節檔,可以說毫無懸念——《爸爸,去哪兒》大電影沒了,因為《爸爸,去哪兒》這點那個綜藝會在明年播出——PPTV聯合深圳衛視打造!
因為提前買斷了版權,再加上謝涕葵已經被挖到了PPTV…
肯定要在電視播出的——擴大影響力嘛。
至於選擇深圳衛視,主要因為深圳衛視優惠條件多,直接給出了七成的廣告收益…
《爸爸,去哪兒》大電影沒了,那就剩《西遊記之大鬨天宮》、《澳門風雲》兩部片子PK《大聖歸來》…
不說電影質量了,卡司陣容方麵也不弱的——春節檔上映嘛,主打三四線城市市場,沒有大牌明星,觀眾不買賬的。
《大聖歸來》找來了一堆老牌的香港演員,主演陣容差了點,黃博+釋小鬆…
不過,《大聖歸來》裡的孫悟空基本沒有變成人形…
春節檔怎麼拿票房?
當然需要院線支持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