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萬的價格絕對算不上天價…
再等等,就有6000萬、8000萬酬勞出來了…
……
上影節‘很重要’,各大影視公司,各大電影項目都把它當成宣傳重鎮,一堆片單發布會舉辦,XX電影之夜…
熱火朝天!
壓根沒人關心主競賽單元的金爵論壇…
如今上影節逐步發展為噱頭大於實質,因為真正關心獎項歸屬的人除了片方和入圍獎項的主創之外並不多。
哪些人會去上影節?
絕大部分人是抱著湊熱鬨的心態,參加各種論壇,各種活動,參加各種xx之夜,混跡於一個又一個的局,奔波於各個宴會已經成為了新的常態。
大家在BJ忙忙碌碌,想約一次並不容易,然而卻又齊聚上海,在BJ約了無數次無果,最終在上海的某個局裡見到。
談合作,聊項目往往都成為了次要的,混圈子蹭局成為他們真正的目的。
另外就是一些外圍混子,電影外圍的人士,外圍演員、自稱製片人、導演的人士,各種外圍投資方等等。
總之,上影節是一個魚龍混雜的世界,各懷鬼胎,但很少是與電影本身相關。
稍微統計一下,至少有超過200部影片亮相。
當然,它們大多都隻存在於“PPT”當中,最終也沒被拍出來。
其實,片單發布會,某種程度上是公司為了估值和吸引關注度的無奈之舉,真正能夠在市場中成功轉換的少之又少。
大家都在做片單PPT演講,如何吸引關注?
你得會整活!
比如楽視影業,高調公布自己的轉型——不再將自己定義為一家單純的影視公司,而是轉型為一家以影視內容為用戶主要媒介的IP運營公司。
所以,楽視影業CEO張昭在發布會上,將楽視影業發布的12部電影稱為12個IP。
華宜兄弟也不再公布單純的片單,而是以X計劃宣布打造10位導演的10部新作!
直接把導演們邀請上場,包括夏永康、陳國輝、林書宇、烏爾善、馮德倫、鈕承澤、彭浩翔、於仁泰、成龍、馮曉剛…
哦,成龍沒來——他還在拍戲,不過,也以視頻連線方式支持…
旺達、阿狸也不甘示弱,前者請來了基努裡維斯,後者則有王佳衛、陳可欣…
天美集團最沒有有創意,甚至沒有舉辦天美之夜…
沈旭東是有正事的——他來上影節就一個目的,參加論壇單元…
……
今年論壇單元的主題是‘電影產業會不會被顛覆?’
於冬直接說了‘未來,電影公司就是為BAT打工!’
“咱們先說院線,萬達已經占到將近20%的中國電影市場份額,但它的票房在一年之內就被類似貓眼這類售票係統追趕過去。
我聽說,今年上半年,貓眼+淘票票+百度糯米三大在線票務平台全國範圍內的售票就接近70億元票房,超過了十大院線之和,我本來還想著怎麼也需要一個過渡期,在線銷售才能超過門店銷售,沒有過渡,直接摧枯拉朽一般顛覆!”
“一夜之間,拍電影不再是電影公司的專利了,這對電影行業的衝擊很明顯。未來傳統電影企業出路在哪裡?麵臨著怎樣的選擇和方向?”
“從整體市場容量來看,每一年市場上能拍的片子有限,BAT都來投資拍電影,顯然就擠壓了傳統電影企業拍片空間。而BAT不缺錢,用錢砸出多部電影很輕鬆。”
“另外還有商業模式,傳統電影靠院線票房收回成本和取得盈利。但BAT未來的目標之一就是發展網絡院線,讓人們在客廳付費看電影。”
張昭很同意他的看法:“傳統電影的商業模式已落後了,未來電影公司的機會是基於IP的用戶運營模式。
具體來說,電影公司的著眼點首先考慮的是用戶,而不是以前的導演、藝術家。用戶喜歡看什麼,喜歡誰來導、誰來演,你就提供這樣的需求。未來的電影市場的戰場是互聯網,這也是中國電影能抵抗好萊塢的關鍵所在。”
張昭甚至說了‘以前,我們拍什麼是憑感覺,票房能到多少更是無法預測。現在基於大數據的分析可以告訴製片人拍什麼劇本,選什麼導演,未來的票房會到多少。’
沈旭東聽到這已經徹底無語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