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東有好些年沒錄製過綜藝節目了…
主要還是不合適。
突然又不是藝人,不需要曝光度支撐。
另外,他也不是馬芸,不需要打造人設,也不想做什麼商界領袖,一句話:他沒有上綜藝的需求!
而且…現階段流行的真人秀也不適合他…
至於訪談類綜藝…
他懶得參加,答應《十三邀》,隻是因為許知遠…
倒不是覺得許知遠有文化,也不是欣賞他,就是想聊聊天而已!
事實上,許知遠販賣的是焦慮情緒,寫的很多東西也是拾人牙慧,比方說許知遠寫了《許知遠:重新想象印度》《許知遠:到印度去!》,裡麵的內容跟雷軍2001年寫的《到印度取經》一模一樣…
沒錯,就是小米的雷軍。
雷軍賣過自己的知識分子人設嗎?
至於許知遠的代表作《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給人的感覺就是,45度望天的郭老師…
而且還沒有郭景明寫的有意思!
該說不說,郭景明的辭藻華麗,文筆細膩,情節曲折…當然,內容空洞,但確實很有意思,推薦《悲傷逆流成河》…
……
見麵,沈旭東戴上耳麥,然後坐下。
采訪的地方是公司的休息區,靠近陽台…
夕陽西下,背後就是黃昏,淡映著倆人的臉。
許知遠先道:“我看過你的《漫長的季節》,寫的真好!”
“謝謝,”沈旭東笑了笑:“那是我去東北旅遊時候,有了感覺,然後寫的。”
“…我很好奇…謝謝…”
工作人員端來兩杯茶,許知遠接過,道了聲謝,然後問沈旭東:“你不喝咖啡嗎?”
“我一般早上喝一杯,下午時候都喝茶…”
“那…什麼時候開始喝茶的?”
“大一那會…我不抽煙,寫東西的時候,習慣了手邊放一杯綠茶…”
“我感覺你寫的東西題材涉獵太廣泛了,武俠、仙俠、然後是現實主義題材…”
沈旭東隨意道:“那會年輕,想法很多…”
“80後三大寫手,隻有你還一直堅持寫作…”
“寫作最好不要用‘堅持’這個字眼,我寫東西是因為我喜歡…剛好有表達欲罷了…”
“做電影也是?”
“對!”沈旭東點頭:“電影本身也屬於表達藝術,我要是沒有表達欲,也不會做電影…”
“但你拍的大多數都是商業片!”
“因為我要做的東西,投資都很大,投入巨大,參與的人數眾多。
這就要保證投入能夠得到回收,就必須要追求商業價值。”
“那他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