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麻花最開始是走諷刺喜劇的路子的。
《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驢得水》,無不如此。
那種對於社會議題和矛盾的敏銳觀察,對人性的相對犀利的解析,以及將這些觀察注入到某種新穎形式中的能力,都讓它形成某種意義上的領風氣之先者。
但之後的《羞羞的鐵拳》包括《獨行月球》,看似保留了開心麻花一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高概念習慣,但同時,卻不再具有早期那種罕有的批判性,這些電影變成了一種套路化的重複。
尤其是《獨行月球》,整個喜劇包袱,很低級…
最低級的出醜賣乖,一種閒時的小甜點,一種不讓局麵顯得過於尷尬的小笑話…
而不是一種具有穿透力的結構。
是,它是根據韓國漫畫《獨行月球》改編,但這種顯而易見的諷刺性,沒有看到嗎?
全片用100分鐘表示,我們要反造神反英雄,沈騰就是個想儘辦法活下去回到地球的普通人。
然後最後二十分鐘,你突然開始剖析沈滕的內心了,讓沈滕自願奉獻自己,拯救地球…
都折騰這麼久了,你怎麼這個時候覺悟上來了?
不煽情拍不了電影了是嗎?
你哪怕把結尾設計沈滕主千方百計落回到了地球,然後發現馬麗去月球了…
這種歐亨利式的結局,也比男主角犧牲自己好得多!
沈旭東出麵找了七八個編劇,然後改編、加塞了一點內容,刪掉了後續那個‘高光’結尾,按照趙石的原著,攻擊地球的小行星π再度來襲,地球上的科學人員隻能臨時調整計劃,學完了所有太空機械知識的獨孤月無法離開月球,他讓袋鼠坐上返回地球的逃生艙,自己留在月球上手動發射剩下的幾十顆帶有核彈頭的火箭,射向分裂成兩半的π。
小行星π被擊中,但碎片砸向了月球,地球避免了二次毀滅,但月球基地幾乎被徹底摧毀…
獨孤月和地球失去所有聯係情況下,獨自在月球的某處地下密室生活了很久…
10年後,女科學家馬藍星和其他人再度登上月球,尋找拯救地球的獨孤月。
他們隻在地下室找到了獨孤月用拍立得記下獨自生活片段,包括他拍攝的地球慢慢恢複生機的照片,每張照片上都有獨孤月寫下的文字,貼滿了整麵牆壁…
當然,電影不可能真的那麼悲劇,鏡頭會掃過獨孤月種的番薯、土豆,然後結尾時候讓獨孤月喊一句‘馬藍星’,然後結束…
《獨行月球》的設定太棒了:地球上所有的幸存者可以通過直播觀看月球上的一人一鼠荒島餘生,這個設定太抓人了,連同那顆名為π的隕石,成為整部影片最大的鉤子。
順便讓寧昊做監製…
寧昊也特討厭喜劇開頭,悲劇收尾的劇情…
如果按照常規的邏輯,獨孤月肯定要死的,但這是電影,沒有必要整得那麼慘…
一群人碰麵,聊起了正在拍攝中的其它科幻電影項目,比方說《拓星者》、《機器之血》、《上海堡壘》還有《端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