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觀眾何其無辜(上)(2 / 2)

“王碩編劇…”沈旭東有點驚訝:“原創電影?”

“對呀~”

“我還以為是《本傑明·巴頓奇事》翻拍…”

“《本傑明·巴頓奇事》?那是什麼?”

沈旭東驚訝:“《返老還童》,布拉德·皮特搭檔凱特·布蘭切特主演,導演大衛·芬奇,你沒看過?”

楊小蜜白了他一眼:“你說《返老還童》我就知道了!”

“…耀萊是BJ文投控股的大股東,現在還算風頭正勁,不過,千萬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你就是大明星…”

楊小蜜打斷他的話,轉移話題:“《全麵戰爭》的續集是不是找了柳亦菲?”

“…對。”

“你睡她了?”

沈旭東無語:“…跟你有關係嗎?”

楊小蜜盯著他一直看,直到沈旭東發毛,她立刻問:“什麼感覺?”

“咋了?還要日後感?”

楊小蜜很興奮:“不是,我就是好奇嘛…具體說說…”

“這有什麼可說的,你想要感受,要麼親眼目睹,要麼親身實踐…”沈旭東挑眉:“要不然,下次我約她,你也一起?”

楊小蜜下意識準備回絕,然後注意到沈旭東的表情,很乾脆改了主意,挑釁道:“我倒是沒有意見,你能搞得定她?”

沈旭東有點尬住了,摸了摸鼻子,言不由衷:“事在人為嘛…”

“那你加油!”

“你今晚住哪?”

“我待會還有三個采訪…大概到淩晨,你…”

沈旭東果斷搖頭:“那算了…我才結束拍攝,需要調整作息,不能熬夜…”

……

第二天上午,第二場論壇,主題為‘中國電影需要工匠精神’開始。

張宏森現發言,說了一個大的方向,類似中國電影產業在新的形勢麵前,麵臨新的挑戰和任務,第一重任務就是聚焦電影生產的質量和水平,體現電影的“工匠精神”。

以及遇到的問題:麵對投資人的急功近利和從業者普遍的浮躁心態,用“工匠精神”去精雕細琢一部電影作品頻頻遭遇市場困境…

陳可欣先說話:“其實很多時候,電影團隊花兩三年時間認真做一部電影,但電影的命運卻取決於上映後一兩天的運氣…

影響一部電影命運的因素包括當時觀眾的心態、社會的議題、天氣、情緒、對手、對手有沒有黑你等等。

如果有任何一個因素或者多個因素導致第一天、第二天的票房不好,這部電影在電影院很快就沒有排片了。”

“我很感謝PPTV,他買斷了《醬園弄殺夫案》還有《動物世界》…”

“所以,我覺得大熒幕可能不是最佳選擇,原本我以為銀幕數量增加,電影的類型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但事實並非如此——銀幕越多,能夠在影院生存的電影類型反而越少,甚至基本上集中到很少的幾類…”

“這種狀況的一大惡果就是現在的資本和市場會裹挾著電影人照著所謂的大數據去製作電影,強迫電影人拍那種利益能夠最大化的電影,導致市場上出現電影越發趨同,就像一個惡性循環…”

“我們恨電影院,恨排片,恨院線,認為他們不給機會,讓幾年的辛苦一天之內都沒了。但其實影院、院線也有運營成本,他們也有地產的綁架、工資的綁架、發行的綁架等等,使得電影院必須要儘力保持從早到晚都滿座。這就是電影人要麵對的現實!”

陳可欣話鋒一轉:“有沒有更好的渠道?我拿《七月與安生》舉例,這部電影在影院票房近1.7億、約有400萬觀眾人次看,但在網絡上PPTV的負責人告訴我,它一個星期的觀眾點播量就達到6000萬,我覺得網絡可能是一個出路。”

“年輕的觀眾其實是在網絡長大的,隻要有好的內容,手機那麼小的屏幕,他們照樣看的全神貫注,我覺得網絡平台才真正能使得電影分流、觀眾分流,因為網絡觀看對於觀眾來說,並不需要昂貴的成本…”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