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觀眾何其無辜(下)(1 / 2)

原時空,陳可欣最終選擇了潤出去…

除了審查的原因,像陳可欣自己拍的《中國女排》變成《奪冠》,《李娜》上映不了對他就是個打擊,但對於港台電影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港台影視圈越來越麵臨內地導演團隊的競爭,他們也越來越喪失話語權。

當年簽署《CEPA》的時候,彼時香港電影工業還是巔峰的餘暉,那時香港導演和演員在內地影視作品中占據絕對C位,官方,資本,觀眾都喜歡投資他們,現在呢?

除了徐克、林超賢、陳可欣寥寥幾人,其它導演都越來越邊緣化。

香港導演雖然出了幾個後起之秀,但也就幾個人而已,《踏血尋梅》的翁子光,《風林火山》的麥浚龍,另外還有《一念無明》的黃進…

說實話,文藝片領域,香港文藝片導演和內地差距很遠,甚至連劍走偏鋒的台灣文藝片青年導演都不如。

內地雖然因為有審查這個東西,但架不住前些經濟增長,人口數量和影視工業化帶來的規模效應。

這就支撐了很多青年導演的崛起,而且數量還很多。

舉個例子,饒曉誌、郭凡團隊…

饒曉誌下一部扶持青年導演曾海若的作品《逃出青春裡》;

郭帆扶持的孔大山導演文藝科幻片《宇宙探索編輯部》;

據傳孔大山導演的下一部電影,可能是改編劉慈欣的科幻片《微紀元》。

郭帆這幫人圈子從《流浪地球》才開始,到現在不過四五年的時間,已經形成三四個導演為主,有自己一套成熟班子的創作團隊。

內地這樣的創作團隊還很多,再說幾個:

寧昊,徐爭和黃博的鐵三角。

他們除了自己導演的電影,都有扶持青年導演,並且成績已經不容小覷。

寧昊有壞猴子72變,已經扶持的導演有《繡春刀》《刺殺家》的路陽,《我不是藥神》《奇跡》的文牧野,《受益人》的申奧,《熱帶往事》的溫值培;

徐爭的叫“監製N個新導演電影計劃”。

扶持的青年導演有《超時空同居》的蘇倫,下一部是雷佳音和張小斐的《交換人生》,另外還有《幕後玩家》《寵愛》《愛情神話》等等。

黃博則是HB+U新導演計劃,鼓搗了《被光抓走的人》、《風平浪靜》還有《學爸》…

陳思成也有自己的班子,導演除了陳思成自己,目前扶持的青年導演有《誤殺》《女心理師》的柯汶利,《誤殺2》的戴墨…

電視劇版《球狀閃電》的導演是戴墨,張譯主演的警匪片《三大隊》導演張大鵬…

這方麵,香港,即便加上台灣也不夠看的~

陳可欣覺得韓國影視可以借助奈飛走向世界,問題是韓國影視行業正在巔峰期,港台娛樂已經是昨日黃花了,連內地市場都喪失的港台導演和演員,在海外流媒體就能重新崛起?

扯回來,陳可欣說了網絡,重點是PPTV,那作為PPTV的董事長,沈旭東肯定要說話了。

“其實,我一直覺得流媒體會在一定程度上顛覆院線,因為,跟美國不一樣,我們一直是一個文體產業薄弱,而互聯網很發達的國家…”

“當然啦,我說的顛覆並不是取代,取代一種行業…是不可能的!

就好像電影做了那麼多年,舞台劇有滅亡了嗎?還是有舞台劇!”

“我說的顛覆,首先是傳統影院的窗口期概念幾乎消失,現在的電影,影院下映了,第二天就可以上線流媒體,甚至不需要等到下映,直接可以上線流媒體…”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