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觀眾何其無辜(下)(2 / 2)

“其次是擴充類型…就好像《醬園弄殺夫案》包括張藝某導演的《一秒鐘》,萬瑪才旦的《撞死了一隻羊》,包括《日光之下》《武林孤兒》《番薯澆米》《兔子暴力》…這些電影如果隻靠市場,很難收回成本,但是PPTV加入之後,直接兜底…”

“我一直覺得一個題材、一個故事,兩個小時講不完就可以拍3個小時、8個小時,甚至可以拍好幾季!

我不把這個叫'網劇',我覺得應該叫做'自由長度的電影'。這才是電影工匠的出路,你要把你的活做得最好…

不信你看這五年看過的美劇絕對比美國的電影好看。”

……

沈旭東還有陳可欣圍繞著網絡平台,也就是流媒體展開,其實跑題了——主題是工匠精神!

到了馮曉剛了,他說了一通工匠精神…

其實工匠精神這個詞最開始是用來吹噓日苯的,羅太君羅永浩做手機後,這個工匠精神就沒有離開過他的嘴,後來用來吹逼日苯人…

最開始沈旭東是嗤之以鼻的…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證明了他們確實具備工匠精神。

虛假的工匠精神:煮飯煮了幾十年,炸串炸了幾十年,捏壽司捏了幾十年…

真正的工匠精神:在一個嚴格控槍的國家依靠生活用品手搓雙管手槍,兩發入魂,身體力行證明‘日苯的鋼管真的可以造手槍’的流言為真!

親自為工匠精神代言…

這是真正的匠人!

咳咳…

馮曉剛吹了半天劉振芸,然後說到了電影市場爛片雲集,開口就是暴擊‘中國怎麼這麼多垃圾電影,還不是因為有那麼多垃圾觀眾。你不去捧場,就沒這東西,往往垃圾電影票房還很好!’

然後又說到:“有些投資人說今天拿了這個IP,明天拿了那個IP,全都是P…”

後半段沈旭東深表讚同,前半段就有問題了…

沈旭東打斷他:“我覺得不是,電影市場爛片多,是因為電影人整體業務能力不高,隻有迎合低層次審美觀眾的能力…

把一個複雜的故事給低層次觀眾說明白其實是一件非常考究技術能力的事情;

我一直覺得把自己的思想與看法能傳導給大多數受眾,遠比傳遞給一小撮要複雜的多,能做到這樣的電影人,才是真正的牛逼!”

“其次,很多投資人根本不懂電影,前幾年,互聯網想要顛覆電影行業,鼓吹大數據,發明了一套大IP+小鮮肉的打法,告訴外行這樣能賺錢…觀眾審美的進化速度可是很快的,吃了蛋糕,再回去吃窩窩頭,回得去嗎?”

“這幾年,營銷號也好,公眾號也罷,一說到國產電影就一定要提起《小時代》…從頭到尾的批評,導演爛、演員爛,甚至還拿三觀說事,拜金主義,毒害青少年靈魂…好吧,大概這些指責都是有些道理的,那麼,請問做為《小時代》事實上的反方,依然占據著國內電影界教育、評論、評獎主導權,乃至很大一部分項目製作權利的“電影文藝人”們這幾年拍得又是些什麼片子呢?”

“一堆導演們,不肯放棄“唯陰暗麵至上”,一門心思尋找審查容忍極限的題材,故意以冗長、零落、混亂、枯燥為榮,在題材、內容、造型、鏡頭、剪輯等各個環節上竭儘全力給觀眾製造欣賞和理解上的各種困難…這種電影深不深刻,有意義嗎?有觀眾看嗎?”

“觀眾何其無辜…”

“其實,大部分觀眾看電影,就是看個熱鬨,可問題是,“娛樂業”這三個字,不就是靠著大眾的份看熱鬨的閒心支撐著的!”

“萬一哪天全體吃瓜群眾都華麗變身開始嚴肅高冷開始詩詞歌賦開始經史子集了,開始法國新浪潮意大利新寫實主義了,開始特呂弗、戈達爾、費裡尼了,開始庫斯圖裡卡、維姆文德斯、達內兄弟、基耶洛夫斯基了,那…我覺得我可退休了!”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