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東笑著道:“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從事娛樂業的人,卻忽然缺乏娛樂精神地一本正經起來。”
“我特彆喜歡《霸王彆姬》裡的一句台詞,開篇時戲班師父說的話——“都是下九流,誰也彆嫌棄誰啊”。
馮曉剛嘿嘿一笑:“旭東總是把自己的姿態放的很低,從認識他開始,他就一直是服務觀眾的心態…這個我要檢討,可能是耳順之年了,我就是想拍幾部自己喜歡的電影,觀眾喜不喜歡無所謂…”
沈旭東笑了笑:“您層次高…也到這種境界了!”
“我反思一下,確實不應該說這句話…”
戴錦華插話:“責任當然不在觀眾,而是影視資本的高度壟斷…院線掌握了話語權,高度壟斷造就了觀眾選擇實在有限,他們本身是被動而無奈。”
沈旭東反駁:“這個跟壟斷的關係不大,文化領域的產品終端定價,往往跟產品品質無關。說直白點,好電影也是賣40塊錢一張票,壞電影也是賣40塊錢一張票。那從資本決策來說,一部電影想要賺錢,隻要完成一件事——吸引儘可能多的觀眾。”
“那電影這個事就變成了,如何獲取“儘可能多”的觀眾,至於觀眾水準,這個無所謂!
理論上來講,吸引觀眾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全組齊心協力鑽研表演,比如精心打磨劇本反複修正,比如探索藝術邊界出奇製勝…但是很遺憾,把電影做好的方法,在市場範圍上不一定能掙錢。”
頓了頓,沈旭東補充一句:“這個不隻是中國市場,全世界都一樣…當年《環太平洋》、《明日邊緣》票房不景氣,就是跟華納宣傳不利有關…”
“現階段投資電影,投資方也知道錢要花在刀刃上,但有意思的是,對於投資人而言,刀刃不是劇本和主創,而是明星和炒作,做足宣傳的電影,才有資本爭取更多排片,從而賺更多錢。”
“其實,這也不能埋怨資本,國內的資本不敢更多的投給慢工出細活的優秀主創,資本傾向於投給多快好省的主創,原因很簡單,因為製度的限製和很多方麵的不穩定…政策轉向了怎麼辦?有個同行前些年拍了個國軍抗日的片子,因為政策的關係被禁了,而後來中日關係緊張,台海關係緩和,這這電影又解禁了…拍點不疼不癢的片子,快拍快上映最保險,可是蘿卜快了不洗泥,垃圾電影自然會變多…”
……
其實,沒有一個電影主創會說,我們準備要製作一部隻為圈錢不為口碑的爛片。
這是違背市場規律的,爛片的口碑隻能拿到更少的回報。
所以每位電影人,在項目立項的時候,都是希望電影票房和口碑雙豐收。
不過票房和口碑有時候會是一個單選題,在票房和口碑的選擇上,往往有些團隊會先考慮票房。
把自己想象的觀眾喜歡的元素塞裡麵,明星、流量,以及亂七八糟的低俗笑料…
這麼一來,電影鐵定是爛片了…
至於大量投資大IP的模式,不光是國內這麼做,全世界都這麼乾。
在好萊塢,隻拿英雄電影題材來說。從1970-2000年,30年內隻有14部英雄電影。
但光2017年,就有7部英雄電影上映。
這個是不是投資過熱呢?
……
“這不是我們的大美女嘛!”
沈旭東碰到了倪妮,她是來宣傳《悟空傳》的…
碰到沈旭東,妮妮也挺高興,擁抱了一下:“…好久沒見了!”
“也沒有多久吧…前年才碰過麵…”
《28歲未成年》首映,沈旭東跟妮妮續了一下前緣…
“都過去一年了!”
“那你也不聯係我…”沈旭東扯開話題:“《悟空傳》7月上?”
“嗯…”
“你演誰?”
“阿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