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應該保持活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隻有對中國電影有宏觀的認識,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使命。
應該加強電影人專業修養的提高,比如有很多導演不給演員說戲,把這個工作交給副導演等其他工作人員,我個人並不認同這種工作方式。
導演應該直接跟演員對話交流,實現對電影整體的把控…”
賈章柯先說話的!
他現在也算體製內的受益者——人大代表賈大導,坐擁十家公司一個影展!
曾經受過體製之苦的年輕人,漸漸成為了權力的維護者。
說的話也很冠冕堂皇…
事實上,老賈的作品,《小武》讓人驚豔,但從《三峽好人》之後,沈旭東就不喜歡了…
隨著年歲、閱曆的增長,沈旭東對老賈沒有那麼敵視了。
豆瓣有這麼一句話來評價賈樟柯“西方人他們愛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賈樟柯帶給他們的一個擰巴的中國,以及由此所觸發的一種悲天憫人的快感。”
其實從創作角度來講,賈導的電影當然會有種刻意為之的不自然的影像創造,或許有的觀眾從這種影像中看到所謂的抹黑中國或是宣揚貧苦…
事實上,歐洲三大電影獲獎電影或多或少都帶有貧困敘事!
所謂貧困敘事其實就是貧困戲劇。
貧困戲劇將人置身於絕境中審判,展現人性的荒謬,深刻,反叛,悖論,複雜多變等等,借以傳達出深刻的哲學思想,深受學院派老學究們的喜愛…
劇情都是有規律的:深入骨髓的悲涼,生活就是滾滾向前的洪流,小人物被裹挾著向前,努力掙紮著想保持最後的一點體麵,卻越掙紮越狼狽,最後一敗塗地,沒有一絲體麵與從容。
具體到賈章柯身上,經曆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自然對體製充滿質疑!
他就是這個風格…
其實賈章柯的電影非常私人化,他並不屬於大眾,隻適合小群體圈子內欣賞和品評。
哦,也不是,後來推出了一部《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沈旭東蠻喜歡的。
那是部紀錄片…
不過,喜歡《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還是因為餘華的那句話‘在我小的時候看著這個大海是黃顏色的,但是課本上說海是藍色的,我們小時候經常在這遊泳,有一天我就想一直遊,我想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這段話很浪漫…
可惜這是部紀錄片,浪漫的也是餘華!
跟賈樟柯無關!
扯回來,沈旭東接話:“很多跨界導演並不是不想跟演員交流,而是他並不知道應該怎麼交流…我聽過一個段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說有個圈外人想做導演,找一堆副導演,開機都不需要喊Action,隻喊Cut就行…不懂服、美、道、化、攝、製、錄,無所謂,花錢請最好的咯…那人還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