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嘉德殿中
京師雒陽中比二千石以上官員全部聚集於此,相比以往的大朝會而言,這樣的參會人數算是少有的。
不過作為“德高望重”的三公,司空張濟、太尉楊賜、司徒袁隗顯然都是見慣了類似場景的。
袁隗與楊賜對視一眼,卻見對方都搖了搖頭,於是將目光一致投向了張濟。
朝堂內但凡是擔任過三公的老臣,基本上都大致猜到了太子臨時召開如此規模的大朝會的緣由,尤其是瞅見劉焉這般老神在在的模樣,更是坐實了他們的猜測。
災異免三公!
自從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問世,將君權與神權合二為一,鞏固了天子的統治卻也為後世的天子們帶來了許多隱患。
其中之一便是將天災人禍歸咎於君王無德。
若是天降災異,那天子就必須下罪己詔,乞求上天不要降罪於民而是降罪於他一人,也就是所謂的“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不過到了孝哀帝時期,這位由藩王繼承皇位的天子對下罪己詔一事格外不爽。
老子當定陶王的時候要向王太傅認錯,老子當了天子還要向天下人認錯,那老子這皇帝不是白當了?
於是在今文學派的配合下,孝哀帝以《尚書大傳》“百姓不親,五品不訓,則責之司徒;蠻夷猾夏,寇賊奸宄,則責之司馬;溝瀆壅遏,水為民害,田廣不墾,則責之司空”為由,將天災的罪責歸咎於三公的身上。
但直到後漢的和熹皇後鄧綏以“女君”之名臨朝攝政,才終於正式將“災異免三公”製度化,成為後漢的一大亮點。
而劉焉是太常卿,作為九卿之首有著優先進位為三公的資格。
不過其實朝堂上的老臣們對於這些其實也都不是很在意,尤其是現任的三公,楊賜擔任過一次司空,兩次司徒,現在又是太尉,誰還沒當過幾次三公呢?
當過一次有過這份殊榮就夠了,在當上三公之時他們就想到了這一天。
雖說真的麵臨這一日的時候還是不免有些感慨,但倒也沒有太過患得患失。
而袁隗看著這場麵也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去歲六月他便是在大朝會上,以太常卿的身份取代了在四月時因大旱被罷免的司徒陳耽成為了三公。
是的,幾乎所有人在意的是這一次被罷免的會是哪一位三公,而非地方出現了何等災異,後續又該如何救災賑災。
災情再嚴重,不就是歉收或是絕收嗎?
我家還蠻大的……咳,我家的糧食和田地還蠻多的,隻要你們這群賤民拋棄戶籍、售賣土地依附於我家成為奴仆就好。
這分明是天大的好事!
“太史令於靈台觀察風雲天象,謂旱魆將至。”
群臣聞言不禁竊竊私語,果然是災異之事,接下來按照流程就該罷免三公了。
從前罷免三公的流程是由天子下詔表示有災異降世,因此罷免某位三公,而從孝桓帝開始,也許是出於對黨錮之禍的虧補,三公的罷免改為了三公在大朝會上承認德不配位致使天降災異主動請辭,天子不許,三辭之後天子依依不舍準許三公的辭呈,變相地為這位辭職的三公邀名買直。
當然,由誰來主動請辭其實也是天子事先與他要罷免的那位三公私下“商議”過的,而非真的有某位三公願意主動離任。
楊賜和袁隗眉頭緊蹙看向張濟,他們二人方才已經對過眼神了,都沒有被太子私下召見過,那麼要主動請辭的定然是身為司空的張濟。
楊賜和袁隗不僅是親家,更同為今文學派大佬,自然不會相互隱瞞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