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2 / 2)

“太子所言甚是!”

開玩笑,拿了太子的好處卻不辦事,以這位“霸類世宗”的太子殿下的脾性,你猜猜這位“謀同孝文”的太子會不會哪天也讓你明白什麼叫“獄吏之貴”?

“太子所言甚是!”

而隨著三公表態,九卿順勢附議,其餘二千石官員也紛紛附和,被孝武帝尊崇的“天人感應論”竟真被劉辯一腳踢下了高台。

這之後的具體救災事宜自然無需劉辯去操心了,如果事事都要他操心,還要文武百官作甚?

自有尚書台在散朝後去與大司農曹嵩以及少府田芬商議,拿出一個具體的救災章程。

隨著朝會的解散,百官也各自散去。

三公與尚書台的一眾官員穿上各自的鞋履,準備直奔尚書台商議救災事宜,這時一名身穿中常侍服飾的中年人徑至盧植身旁。

“盧尚書,殿下有請。”

盧植回頭看去,儘管他也素來厭惡宦官,但麵對來人還是露出了一抹笑容和幾分尊重,點頭示意自己已經知曉。

其餘百官臉上也少有對這名中常侍流露出鄙薄等帶有惡意的目光,因為這是中常侍中少有的一位賢宦——呂強!

呂強字漢盛,為人謙遜守法,天子封其都鄉侯,呂強堅決推辭,還曾為黨錮之事發聲,上書勸諫劉宏任忠良,薄賦斂,厚農桑,開言路,即便是那些士人也沒法睜眼說瞎話地將呂強視為惡閹。

當然,絕大多數士人對呂強的態度最多也隻是不厭惡,如盧植這般笑臉相對的士人少之又少。

“既是太子召見,子乾且先去,稍後再至尚書台便可。”

劉陶看向盧植的眼中帶著些許羨慕甚至摻雜了些許嫉妒,雖然他是今文學派的人,但卻是漢室宗

親,太子為何單獨留下盧植這位尚書而非他這位尚書令呢?

“如此值便去了。”

盧植點了點頭,向三公與尚書台的一眾同僚一拱手,便在呂強的引導下向著偏殿而去。

看著盧植的背影,儘管劉辯還不是皇帝,但看著他離去的背影,百官的心頭還是忍不住浮現出四個大字。

簡在帝心!

待盧植行至偏殿之時,劉辯已然跪坐在竹席之上,左手靠在憑幾上撐著腦袋,神態慵懶。

“盧師坐吧,莫要行禮了,且吃杯茶再說。”

今日幾乎將大朝會變成了嘉德殿中的獨角戲的劉辯此刻不禁感覺疲憊不已,而盧植也沒有指責劉辯舉止輕佻,固執地俯身行了一禮後方才坐下。

向太子行禮是出於心中的君臣禮法,不指正太子是出於老師對弟子的疼愛。

他當年就讀於太學之時,也曾與人辨經,在太學中大殺四方一度聲名鵲起,但每當辨經之時的激昂消退後便頓覺心神疲憊,太子這般年少,想來今日的朝議已然耗儘了太子的心力。

況且太子與他相處時如此隨性,反倒說明太子是真正將他這位老師放在心中了,而非礙於所謂的師生情誼所裝出的尊重,是發自內心的親近。

想到這裡,盧植看向太子的目光也不由愈發溫和。

想不到他盧植,也有成為幸進之臣的一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