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萬萬不可!”
劉辯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百官皆驚。
太尉楊賜原本沉穩的麵容此刻驟然變色,手中的朝笏微微一顫,緊接著“噌”地一下站起身,袍袖隨著動作猛地揚起,急切地快步朝著太子方向邁了兩步,口中高呼:“殿下不可啊!”
開什麼玩笑,太子年僅十二歲,親征?
且不說太子年少之軀能否承受領兵作戰的艱辛與勞累,單論太子一旦離開雒陽,北宮之中那位若趁機複出,又當如何應對?
太子之位乃是百官共同承認的,數月以來,亦齊心協力輔佐太子處理朝政,對於太子的賢明亦是認可的。
然而若北宮那位驟然複出,指控太子謀逆,那百官豈不是都要被視為同黨受到牽連?屆時朝堂上怕是會掀起一陣比黨錮之禍還要酷烈的腥風血雨!
“臣附議,太子乃大漢國本,不可輕出!”
司徒袁隗也是驚詫莫名,放在膝蓋上的雙手不自覺地抓緊了衣擺,隨後緩緩起身。
他這位司徒是最不希望北宮那位複起的。
身為司徒,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製,建其度。
連太子都沒有教成“孝悌”模樣,將父親軟禁北宮,還當什麼司徒?
屆時北宮那位的第一刀還不砍向他這個司徒,甚至砍向他們汝南袁氏?
司空張濟也是身子猛地一震,迅速起身,幾步跨出身子微微顫抖,聲音帶著幾分顫抖地說道:“殿下萬萬不可啊!”
張濟心中的擔憂未必比袁隗少,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北宮那位再怎麼也要忌憚一下影響,可他是親宦官派係的,在朝堂的背後靠山就是天子和張讓、趙忠兩位中常侍。
後來他的靠山轉變為了太子,成為太子安插在三公之中的自己人,在朝議上的許多決策都會事先征求他的支持。
若是北宮那位複起,他的家族恐怕都要覆滅了。
即便是一眾太子家臣此刻也都麵麵相覷,有的眉頭緊鎖,有的輕輕搖頭,眼中滿是疑惑與不安,顯然太子此番決定並未與任何人商議過。
剛被任命為執金吾丞的張昭也忍不住離席,手持板笏神情嚴肅,諫言道:“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聖主不乘危而徼幸’,今殿下欲親征叛賊,若身有損,殿下縱自輕,奈高廟、皇後何!”
“爾欲為袁盎乎?”
劉辯聞言狠狠地瞪了張昭一眼,眼中閃過一絲不悅,右手用力地擺了擺,示意他退下。
但張昭卻不甘示弱,怒目圓睜,胸膛劇烈地起伏著,雙腳穩穩地站在原地,堅決不肯屈服。
於公,監國太子治國有方,乃是後漢少有的明君賢主,一旦有失,則江山社稷危在旦夕。
於私,他是太子家臣,前程與全家性命都係於太子一人。
所以張昭絕不能同意太子親征一事,甚至將這件事上綱上線到了對不起列祖列宗和皇後的高度。
“孤意已決,尚書台發布詔令,征募六郡良家子及三河良家子入軍,再令各地方州郡刺史、太守征召兵馬抵禦黃巾叛軍。”
“散朝!”
劉辯氣得真想將張昭叉出去,但終歸還是忍下了心中的怒火,將這件事確定下來不容變更,旋即拂袖離去。
眾人麵麵相覷,有的無奈地搖頭,有的輕輕歎氣,卻也無可奈何,隻得緩緩散去。
嘉德殿外,袁隗、楊賜和張濟這三位三公將太常劉焉與太子少傅荀爽攔下,希望二人能再去勸諫一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