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太子親征,北宮之患(2 / 2)

袁隗看向劉焉道:“年少之君輕出征伐,非國之幸事,君郎乃宗室長者,可再去向殿下進諫。”

劉焉也是苦笑著道:“太子殿下決心已定,怎會容人置喙?”

楊賜看向荀爽,荀爽作為太子少傅,有教導太子的責任,素來受太子敬重,又是太子未來的丈人,聽聞皇後也見過了他的嫡長女,對其頗為喜愛,有著這層關係難道荀爽的話太子也聽不進去?

荀爽也覺察到了楊賜的目光,搖了搖頭道:“伯獻曾為太子批言‘謀同孝文,霸類世宗’,難道還不知太子脾性?”

“彆說老夫了,恐怕就是皇後阻攔,太子也會執意親征。”說著,荀爽看了一眼身旁的三公九卿,提醒道,“諸位心憂太子老夫理解,但莫要去驚擾皇後。太子本就因那篇檄文而盛怒不已,若是再驚擾皇後,太子未必不會以鞭杖諫者。”

“須知年少輕狂,若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諫言,未必不會激起太子的少年性情,反而弄巧成拙。”

鞭杖者,以刑大臣也。

鞭杖也就是後世的廷杖,隻不過未成製度,是孝明皇帝對付臣子的一大利器。

有了孝明皇帝開頭,以太子的脾性未必不會將這件利器搬出來收拾與他意見相左的臣子。

張濟目光微沉,眼中閃過一絲猶豫,隨後深深地歎了口氣,將心中的想法按了下去。

他本打算在散朝後去見見張讓、趙忠,讓他們將這件事上稟皇後,他認為以皇後與太子之間的感情,太子也許會被皇後阻攔下來。

但荀爽也提醒了他,連忙熄了自己的小心思。

荀爽也覺察到了張濟的神情,微微眯起眼睛,若有所思。

這些時日與太子相處他也算摸清了這位少年太子的性情。

這並非是位驕縱自滿或是盛怒之下便要親自征伐的年輕人,而是更擅長謀定後動。

太子既然會在朝議上提出親征黃巾,那他定然是早就已經考慮過了,否則那北地太守皇甫嵩緣何忽然就成了討逆中郎將?

謀同孝文,若無先謀,這位太子也不會有霸類世宗之舉。

而且,他隱約覺得太子似乎還彆有所圖?

隻是他也沒想明白太子能借著親征這件事圖謀什麼。

“與其再糾結此事,不如想想如何輔弼殿下早破賊軍班師回朝。”荀爽的聲音忽然低沉了下來,目光中透露出一絲警惕“另外……便是北宮。”

荀爽口中的“北宮”,眾人也都明白是何意。

對於“天子”,後漢常以“國家”喚之,而如今這情況,眾人也擔心再稱呼“國家”犯太子的忌諱,便以“北宮”指代。

對於荀爽提出的問題,眾人也都深深認可,

袁隗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衛將軍掌握宮城衛戍,各宮門司馬皆受你調度,切不可大意!”

楊賜和張濟以及其餘九卿也是如此目光鄭重地看向何苗,頓時讓他有些受寵若驚。

而何進則是默默不語,他明白何苗在這件事中的重要性,但看到何苗被三公九卿如此對待還是有些不舒服。

而何苗自然也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他是劉宏的妻兄,但重用他的是太子這個外甥。

況且劉宏一旦複起,定然要弄死皇後和太子,他難道就能逃過一劫?

何苗目光深邃地望向了北宮的方向,沒有再言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