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明裡看好,實則都覺得不夠犀利(1 / 2)

第165章?明裡看好,實則都覺得不夠犀利

“我沒有抗議死刑,也不覺得需要什麼贖罪券。雖然我的電影裡有在描述法律的製裁,也在講述罪犯的贖罪,但我並不覺得死刑該廢除,贖罪就能解決問題。”

“為什麼?死刑並不能解決問題,也十分的沒有人權,而懲罰罪犯讓他把牢底坐穿不是更好的懲罰嗎?那些幡然悔悟的人我們也要給他們重新做人的機會,所以贖罪券不該嗎?”努埃爾·布爾多。

何方有時候很煩參加三大電影節,因為他們老跟你談政治,談製度,談批判。

總是試圖要通過電影給不同於西方價值觀的人灌輸他們的價值觀,他很討厭這種夾帶私貨。

他對西方人夾雜私的感覺就像有些國內被西方洗腦的網友討厭有人講愛國一樣,非常不喜歡。

“有些罪惡是可以通過身體與精神的懲罰後被原諒的,可以給他們重新做人的機會。但是有些罪惡是不可贖的,必須要法律的終極刑法製裁。”

“我覺得不可以廢除死刑,不廢除死刑的原因是因為社會需要公平,正義需要得伸張。就像殺人犯,他在剝奪他人生命的時候不害怕因此自己的生命也會失去,那他將變得肆無忌憚,隨意殺人。”

“而被殺的人的家屬因為罪犯得不到應有的懲罰,那他們不會覺得他們的正義得到了伸張,他們的親人的死得到了公平處決。”

“至於你說的贖罪券,那會是普通人能得到的嗎?贖罪券多少錢一張?便宜了,顯得這贖罪券不神聖,某些人犯起罪來更是放肆,反正犯罪了買張贖罪就是了。”

“貴了,普通人買不起,反而會變成隻有權貴才能消費的起的權力。最後,這隻會成為權貴避開法律懲罰的特權工具。”

“比如你們的高額保釋金製度,伱們說設置這條法律就是為了體現人人平等,但是窮人能出得起保釋金嗎?最後不就是富人的權力了麼?西方所謂的合理,其實深究之下並不合理。”

“如果法律失去了公平,那宣揚的人人平等意義何在?豈不是說法律隻是針對普通人的?權貴就可以利用漏洞而逃避?”

何方一連串犀利的回答整的努埃爾·布爾多陷入了沉思,他很想反駁,但他不是法學家找不到新的觀點來反駁,但要讓他承認,那怎麼可能?那不是動搖了他自由主義、普世價值的價值觀嗎?

最後努埃爾·布爾多隻能是張了張嘴,又說不上來,然後轉移了話題。

“你說《單身動物園》是儘情想象,《烈日灼心》是極儘真實,為何風格會如此大變?那種儘情想象不才是最能最體現你年輕導演的想象力嗎?極儘真實感覺是一個中老年導演的作品。”

這個問題還有點質量,何方稍作思考了一番後回答道。

“想象也是有邊界的,想象是偶爾觸發的靈感。其實我在一次中國的電影學院講學時就說到過,我不倡導大家持續的用靈感去創作,反而我倡導大家用經驗去創作。”

“因為靈感極其有限,一輩也不會有幾次。而像《單身動物園》這種就是僅有的那麼幾次靈感的產物,我並不能持續的輸出。或許下一次我有類似的靈感時,我會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何方這麼一說,努埃爾·布爾多頓時恍然大悟。

“所以,你的靈感暫時枯竭了嗎?”

“當然沒有,因為我我還拍出了《環太洋》那樣的充滿想象的科幻大片,而且會拍一部想象也豐富的魔幻神話大片。”

“我的意思是說,靈感有時候它蹦發出來的點不一樣,它不可能時時發生在我想要拍的文藝片中。”

何方這麼一說努埃爾·布爾多更明白了。

“意思是你的現在精力主要在商業大片上,所以文藝電影的靈感分配要少一些?”

何方無語的攤了一下手,他不知道該如何解釋了。

“好吧,我在你這的部電影中發現了一個亮點。即,你在這部電影的表演要優於《單身動物園》,為什麼呢?是特意經過加強訓練的嗎?”

……

努埃爾·布爾多接下來問了許多關於創作上的事,當然,不再有更尖銳的問題,因為他也看出了何方不喜歡談相關更深入的問題。

等他們采訪完,時間已經到了快下午三點了。

不過,何方並沒有挪地方,因為接下來他還要接受《視與聽》的專訪,也在這裡。

《視與聽》采訪結束之後,還有香港的電影雜誌《看電影》,內地的雜誌《當代電影》雜誌、央六專訪,還有台省電影雜誌《FA電影欣賞》,更有《好萊塢報道》、《銀幕》都要采訪他。

還有島國的《電影旬報》、韓國的《FILM2.0》都有向何方發出申請。

其它的非專電影雜誌類的,娛樂性質或門戶大媒體的采訪也有。

說白了,你的電影入圍或者獲獎了,這就是一次出名的與擴大影響力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好多電影打破腦袋也要衝出來的原因,這誘惑太大了。

正是由於這種誘惑才導致一些電影人改變了立場,站在了自己國家的對立麵。

《何方新電影威尼斯首映引反響》

《魏德聖:很難相信何方導演要在拍出這麼優秀電影的同時還演出影帝級的表演》

《杜琪峰:看到何方這個年輕導演的光芒,我感受到了電影風水轉到內地了》

《許鞍華:很難相信這麼有力度有深度的電影是何方這麼一個年輕人拍出來的》

《劉德華:我期望有一天能與何方合作一次》

《劉青雲:我們香港電影要努力了》

《何方威尼斯大氣邀請兩岸三地的電影人與他合作》

《隻要不耍花樣,何方歡迎所有兩岸三地的電影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