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精心設計的電影獎
理論大家都懂,當市場沒有競爭者時熱度必須下降,如果市場有幾家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打擂台必然就會吸引大量的度與熱度。
所以這個國慶檔缺少有熱度的且能打擂台的影片,因此,這個國慶檔票房市場雖然還可以,但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好。
已經十月了,另一件事也熱鬨了起來,那就是首屆年度電影風雲獎的事情,現在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最後的報名的,根據規則,報名截止時間為11月30日24時。
所以現在已經是倒計時最後兩個月了,有許多的電影在‘糾結’了一番之後報了名。
為什麼要‘糾結’?因為他們要付出一部分的版權費以及票房收入。但是,如果真的能獲獎,不說彆的,光是那個獎金就很誘人。因為年度電影風雲獎所有收入的70%拿來發放獎金,30%拿來運營。
而按照這個獎的規則來算,如果電影獎的所有淨收入為5個億,那麼其中3.5個億是獎金,而這3.5個億裡麵先扣除第一個基礎獎,那就是提名獎。
即獲得提名就會有一個獎金,獲得提名就有50萬的獎勵,理論上是24個獎項,每個獎項有10個提名名額,光這裡就要花掉1.2億。
當然,這50萬的基礎獎金裡麵製片方隻能得60%,即30萬。剩下的20萬中專業評委分走75%即15萬,再就是非專業評委占20%即4萬,最後是觀眾占5%即1萬塊。
剩下的2.3億是給到24個獎的獲獎者的,而這24個獲獎者每個獎的權重不一樣,所以每個獎分到的獎金是不一樣的。
比如年度電影風雲獎給24個獎分劃了四種權重,即第一檔大獎(最佳劇本、最佳剪輯、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這六個為最重要的一檔權重,可以分到總共獎金的40%即9200萬。
第二檔的獎項為總獎金的30%,第三檔的獎項為總獎金的20%,第四檔的獎項為總獎金的10%。
而每一檔的六個獎並不是平均分配所對應的獎金的,而是根據權重不同獎金不同。
比如第一檔中的依次又有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劇本、最佳剪輯依然從大到小的權重不同,依獎為最佳影片25%的權重即第一檔總獎金9200萬裡頭的2300萬,最佳導演20%即7200萬裡的1840萬,最佳男女演員均為15%即每個獎都拿到1380萬,而最佳劇本與最佳剪輯共25%即每個獎為12.5%即每個獎可以拿到1150萬。
當然,這裡獎金還沒有扣除專業評委、非專業評委以及觀眾的分紅。比如最佳影片獎的總獎金為2300萬,但是製片方隻能得其中的60%即1380萬,評委與觀眾分剩下的40%即920萬。
而評委與觀眾分的920萬又分為專業評委(75%)、非專業評委(20%)、觀眾(5%)三種權重。
其它本檔的獎項也是如此去計算,這樣就保證了每個獎都有不菲的獎金的同時又能做到重量級不一致。
當然,也有另一個問題,當獲獎人獲獎了那麼這個獎金到底是製片方的還是獲獎個人的?
對於這個問題,電影獎組委會也商討出一個分配方案的,具體的方法是這樣的:
每個獎的獎金其中80%歸屬於製片公司,20%歸屬於個人,由組委會統一發放。
這樣設置是為了保證獎金給到製片方的同時也能保證個人也能拿到獎金,或許人有會想許多的獎項是個人獎,為什麼要把80%分配給製片方呢?
實際上是因為這些巨額的獎金是由製片方貢獻出了部分的版權費與票房而產生的,所以獎金也要大部分歸製片方,要不然他們不可能損害製片方的利益而補助獲獎個人,這不公平。
麵對如此嚴密且合理公正的分配方案,實在上對一些電影誘惑太大了,有多大的誘惑呢?假如一部電影獲得了10項提名,光這10項提名這部電影的製片方就能分到3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