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計劃分兵包圍了?”
李邦華提出疑問。
“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怎麼守城的。
史可法、陸振飛、吳甡、淩義渠、楊廷麟、沈廷揚、邵宗元、劉理順、陳子壯、張國維、張家玉、陳子龍、成德、金鉉、金錝、夏允彝、徐孚遠、錢肅樂、侯峒曾、黃淳耀、張煌言、董誌寧、王家勤、毛聚奎、華夏、張夢錫、楊文琦、屠獻宸、董德欽等二十九位文官。
以及方正化、高時明、李鳳翔、褚憲章、張國元等五位宦官。
他們都見識過了!”
朱慈烺沒有直接回答李邦華的問題,而是先報出了一連串,參與過揚州城防禦戰的文官及太監名單。
“讓他們每人分守一城,給他們留一些老兵當骨乾,再就地組織民兵團練,協助守城。”
“殿下,團練,其實我朝已經創辦多年,都未有成效,讓史尚書等去臨時籌備團練,怕短時間難有成效,反而誤了事。”
李邦華再次充當拾遺補缺的角色。
“監軍,你是有所不知,我朝推行團練,是隻給官不給餉,問題的關鍵這個官還是武官。
世家大族總覺得文貴武輕,而有能力自籌創辦團練的,偏偏又隻有世家大族能做到。
如此,創辦團練自然難以成功。
而且,就算有明事理的士族鄉紳願意費力費財籌辦團練,也隻能獲取一個武職,而世家大族、地方鄉紳又不屑於武職。
就算組建了團練,立下軍功之後,麾下團練升了武官,自己卻因為不願當武官還保持白丁,從而引發白丁駕馭官員的矛盾。
而團練又歸地方總兵統轄,你沒有官身,破財練出來的團練升了官的,也很容易被統轄其的地方總兵招攬過去,讓這位鄉紳人財兩空。
可謂是吃力不討好。
因而團練形同虛構。”
朱慈烺指出了問題所在之後,又向京城方向行了一禮:
“孤要是向父皇奏明,將團練授官保留武官的同時,再給募兵及領兵的主官改成文官呢?
這士族鄉紳如何能拒絕?
往後,各省將皆設團練總鎮,團練兵員,由各省地方鄉紳自行籌募。
省級總鎮,隻設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等各級將領。
不設總兵,改設省級總團練使充當團練主官領軍。
領軍的總團練使,可根據功勞及所領團練兵力,在兵部掛四品到六品不等的文官職,並在省布政使任職三品到五品的文官,全權負責,節製並組建省團練總鎮。
各府,將設團練營,隻設營副遊擊將軍及以下的千總、把總、百總、旗總、隊總。
不設營主將,同樣改設府團練使。
府團練使,可根據功勞及所領團練兵力,在兵部掛六品到九品文官職,並在當地知府衙門任職五品到八品的文官,節製並組建府團練營。…。。
各州縣,將設團練部司,州隻設部副千總、把總等,縣隻設副把總、旗總等。
部司主官,改設州團練副使、縣團練主事。
州團練副使、縣團練主事,不再於兵部掛職,隻在當地州縣衙門任職文官,根據功勞及所領團練兵力,出任八品至從九品文官,節製並組建州團練部、縣團練司。
而各州縣的節製團練的州團練副使、縣團練主事,將作為所隸屬各府的府團練使下屬。
各府節製團練營的府團練使,將隸屬於省布政使節製團練總鎮的省團練都司下屬。
縣團練主事,州團練副使,府團練使,省團練都司,皆為文官。
並有權舉薦麾下鎮、營、部、司的武將人選。
而且,節製省團練總鎮的省團練都司,如有巨大貢獻,可破格提拔到從二品文官。
再往上,還可以升到擁有一省行政、軍事、監察、司法等各項權力的從二品或加兵部侍郎銜者為正二品的巡撫。